哈爾濱工業大學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學校扎根東北、愛國奉獻、艱苦創業,打造了一大批國之重器,培養了一大批杰出人才,為黨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貢獻。
8月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沉靜、舒朗。“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石刻校訓與“矢志愛國奮斗”的橫幅,印證著百年學府與國家發展同向同行的質樸初心。古樸典雅的標志性建筑與熠熠生輝的“哈工大之星”,記錄著校園內一個世紀的櫛風沐雨與幾代人仰望星空的不懈追求。
“哈爾濱工業大學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學校扎根東北、愛國奉獻、艱苦創業,打造了一大批國之重器,培養了一大批杰出人才,為黨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貢獻。希望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新的起點上,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教書育人、科研攻關等工作中,不斷改革創新、奮發作為、追求卓越,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建校10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哈工大,對哈工大給予高度肯定并對學校的未來發展提出殷切希望。全校師生深受鼓舞,倍感振奮,紛紛表示要把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轉化為哈工大發展建設的強大動力,以一往無前的氣魄和行動,向黨和人民交出更加精彩的答卷。
滄桑百年
“讓中國站起來,是我們那代人的強烈追求”
哈爾濱市公司街上,有一座始建于1906年的哥特式二層小樓。
這是哈工大博物館,小樓經歷的百年風雨是對歷史無聲的見證。近2萬件珍貴史料和藏品,講述著一所學校不平凡的百年。
1920年,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誕生,即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前身。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全境淪陷。一大批青年學子或投入地下工作,或奔赴抗日前線。嚴酷斗爭中,28名青年學生被捕,11人獻出寶貴生命,哈工大成為東北城市地區反侵略和民主進步運動的重要活動中心。
特殊的發端、特殊的區位,讓哈工大從誕生之初,就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亟須發展工業。東北地區成為中國重工業的集中地,一大批有志青年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從四面八方匯聚到祖國東北角的哈工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秦裕琨便是其中之一。“讓中國站起來,是我們那代人的強烈追求。”1953年,從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制造系畢業的秦裕琨坐了三天四夜火車來到哈爾濱,滿懷豪情。
和秦裕琨一樣,懷抱愛國初心,800多位平均年齡只有27.5歲的年輕教師承擔起全校的教學科研任務。短短十余年,創辦24個新專業,不僅造就了哈工大“工程師搖籃”的美譽,也在全國高等教育界創設了一批新興學科,基本建成了以機電、電氣、土木、工程經濟等為主的專業教學體系,為國家早期工業化建設解了“燃眉之急”。這支年輕的教師隊伍半個多世紀以來,扎根東北、愛國奉獻、艱苦創業,鑄就了哈工大人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無私奉獻、追求卓越的精神風骨。
憑借“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精神,哈工大還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一批理論基礎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成為“國之重器”的鑄造者。“工程師搖籃”的名號自此享譽全國。
時光流轉,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工程師精神”歷久彌新,每年畢業季,一批批哈工大學子走進航天、國防領域,繼續用青春守護“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誓言。
一路探索,一路擔當。從中華民族積貧積弱、內憂外患中誕生,伴隨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的偉大歷程成長壯大;從“藉以研究各種技術科學發明最新之技能以促工業之進步”,到“培養重工業部門的工程師和國內大學的理工科師資”,再到如今的“形成多學科支撐航天事業發展大格局”……“新時期的工程師搖籃就是要堅持聽黨話跟黨走,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哈工大黨委書記熊四皓說。
科研創新
“國家哪有需要就往哪調整,不能向外面的封鎖低頭”
5月,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任務圓滿成功。這次任務,哈工大多項成果助力其中。從神舟到嫦娥,從長征到天宮,哈工大已先后有500多名教師和技術人員參與其中,有50余項研究成果應用于載人航天領域。
回望百年,對于哈工大來說,國之所需始終是校之所往,國之所托必不辱使命。
1959年,應“為重型機械工業培養技術干部”的要求,哈工大分建東北重型機械學院,即如今燕山大學的前身,此外,還分建過曾經的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北京電力學院……
“用時任校長李昌的話說,就是以國家使命為導向,國家哪有需要就往哪調整,哪個專業被需要就調整哪個專業。”哈工大校長周玉介紹,這一點體現最為突出的,要數哈工大航天學院的建立。
上世紀80年代,面對我國航天事業急需專業人才的現狀,作為當時航天部唯一一所重點大學,哈工大主動承擔航天人才培養與技術工程重大攻關任務。于1987年組建我國第一個以培養高級航天專門人才、從事航天高技術研究為主的學院——航天學院。
幾十年過去了,學校已形成以航天學院為基礎,多學科相互融合、共同服務航天事業的“大航天”格局。航天學院也實現了多個“首創”和“第一”:
研制我國第一套空間交會對接地面仿真系統;研制我國第一臺航天用高精度雙軸陀螺漂移測試臺;研制我國第一套衛星光通信星上終端,進行了國際首次高軌衛星對地高速激光雙向通信試驗;發射我國第一顆由高校學生自主設計、研制、管控的納衛星“紫丁香二號”;研發世界上首個獨立完成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的微衛星“龍江二號”……同時,地處北疆的哈工大,也在積極服務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早在2013年,哈工大就與黑龍江省政府共同組建了黑龍江省工業技術研究院。”哈工大科學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付強介紹,近5年來,研究院轉化大批科技成果,孵化130余家科技型企業。2019年,根據《黑龍江省“頭雁”行動方案》,哈工大成立“頭雁”行動領導小組,目前組建的“頭雁”專家團隊數量占全省1/3以上。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武高輝教授帶領團隊在黑龍江成功創業、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武高輝非常激動:“在哈工大學習、工作40余年,母校不僅教會了我們業務知識,更教會我們樸實無華的工作作風和胸懷祖國的家國情懷??倳浀闹匾甘咀屛覀兏痈蓜攀?,我們要努力加快步伐,完成更多科研任務,產出更多高水平成果,為國家建設和龍江發展助力。”
勇于創新、百折不撓。面對“大考”之時,便是哈工大人建功立業之際:
參與“十二五”國家16個科技重大專項中的14項,在航天平臺、新型載荷、先進制造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從“并跑”向“領跑”發展。全面參與“十三五”科技創新2030的16個重大項目。其中包括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機械手在軌應用、地面空間環境模擬設備、天眼工程等大項目。已解決新體制雷達、衛星激光通信、高端精密儀器、空間機械臂、月球車等諸多難題,連續6年共7項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建校百年之際,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奠基人、兩院院士、哈工大教授劉永坦與青年學子深度對話:“為什么當初不被人看好的課題,您帶領老中青三代默默奮斗40年?”有學生問。“沒有誰會告訴你關鍵技術,只有咬牙向前走,不能向外面的封鎖低頭。咬緊牙關、憋足勁兒,敢啃硬骨頭、敢打硬仗,為黨、國家和人民打造更多重器利器。”劉永坦答。
一問一答間,一代代哈工大人的精神風貌和矢志追求鮮活呈現——始終以國家重大需求為方向,以發展關鍵技術為推動,主動承擔高精尖項目,打造國之重器。這不僅是哈工大的精神所指,也是哈工大的實力所在。
為國育才
幫助學生實現夢想
剛讀大一,能做什么?在哈工大,20歲的泰米爾為“龍江二號”衛星裝上了微型CMOS相機,2019年2月,這個小相機在太空中拍下的照片登上《科學》雜志,被稱為“最美地月合影”。
泰米爾是哈工大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的一員,今年五四青年節,這支由“90后”“00后”學生組成的團隊榮獲第二十四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他們參與研制了“龍江一號”“龍江二號”“珠海一號”和新技術試驗衛星E星等多顆衛星。“紫丁香2號”衛星開創了我國高校學生自主設計、研制與管控微納衛星的先河。
雖說平均年齡不到24歲,團隊卻匯集了來自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力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工程、機械工程等不同學科的百余位學生,實現了本、碩、博協同創新、集智攻關,被稱為中國航天隊伍里的“新生代”。
幫助學生實現夢想,是哈工大厚基礎、強實踐、嚴過程、求創新的人才培養傳統和優勢。
“從老師那會兒起,學校就強調教師要過教學關、科研關、水平關,學生要掌握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楊德莊介紹,自己的老師是我國形變熱處理研究奠基人雷廷權。“完成高精尖項目需要‘真功夫’,哈工大人的功夫都是在規格嚴格中鍛造出來的。‘規格嚴格,功夫到家’不僅是校訓,更是代代相傳的基因。”
桃李芬芳、清芬挺秀。建校以來,哈工大已培養100多位大學校長、80多位兩院院士,以及多位航天英才和產業精英……學術大師、興業英才組成閃耀星群,熠熠生輝。
6月7日建校百年紀念日,哈工大校園夏日朗照、草木蒼翠。一面面道旗上,印有多位院士給青年學子的寄語。其中,中科院院士、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技術總負責人、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手寫的“百年風雨滄桑,培育萬千棟梁”赫然在望。
百年歲月,再回首,太多“第一”書寫著哈工大過往的輝煌——
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模擬計算機和第一臺智能下棋計算機,首次揭示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結構,全球首創反射面結構系統成功應用于FAST項目,牽頭世界最大規模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百年歲月,看今朝,哈工大正扎根中國大地,探索走向世界一流水準的特色之路——
哈爾濱、威海、深圳,一校三區的布局逐漸形成以工學、理學等優勢學科為主的優勢集群,共建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在內扎根黑土地、融入環渤海、服務粵港澳;在外深耕東北亞、牽手全世界,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百年歲月,望未來,哈工大人守正創新再出發——
熊四皓表示:“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囑托,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不斷改革創新、奮發作為、追求卓越,培養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國之重器,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世紀初心不改,新百年薪火不息。哈工大正肩負新時代重任,向世界一流奮力邁進!
標簽: 扎根東北、愛國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