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5日上午,埃隆·馬斯克的SpaceX公司,再次使用獵鷹9號火箭成功的發射了60顆星鏈計劃的衛星。此次發射是自去年5月首批60顆星鏈衛星上天以來,SpaceX的第15批星鏈衛星發射任務,也是今年部署的第13批衛星。而距上一次發射,時間僅僅相隔一周。至此,SpaceX已累計發射893顆“星鏈”衛星。馬斯克曾表示SpaceX上線互聯網服務所需要衛星的最低數量是800顆以上。如果計劃順利,我們不久之后就可以看到關于星鏈計劃公測開放的消息了。
星鏈計劃,解決全球另一半人類的上網問題
受地域、環境、成本的影響,地面通信網絡難以覆蓋人口密度較低的區域。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互聯網普及率為51.7%,意味著全球仍有一半的人口未實現互聯網連接。
星鏈計劃就是基于這種情況下,在2016年由SpaceX申請的衛星網絡系統計劃。該計劃期望通過在32個近地軌道中發射不少于1.2萬顆通信衛星,為用戶提供高質量、低延時的網絡服務。在未來,SpaceX將計劃的衛星總量由1.2萬顆增加到4.2萬顆。SpaceX也已經向國際電信聯盟提交了衛星申請。除了衛星之外,還需要再接入100萬個地面站,建立6個衛星網關站,因為前期相關投入巨大,總預算達到了100億美元以上。
馬斯克表示,在星鏈投入使用后,用戶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網絡,只要有清晰的天空視野并且有辦法為地面終端供電。
5G適合高人口密度地區,星鏈計劃則更適于地廣人稀區域
在剛過去不久的蘋果和華為發布會上,5G概念又重新回到了風口浪尖的位置。5G作為目前中國乃至世界最頻繁提及的網絡通信方案,和星鏈計劃有何區別?
針對星鏈計劃與5G的關系,馬斯克曾在SATELLITE2020的主題演講中表示,基于世界對帶寬的無限需求,星鏈不會破壞其他衛星的商業計劃;因為關注人口密度較小、網絡不通的農村地區,星鏈也不會對電信業及5G帶來“超級威脅”(SuperThreat)。
作為對比,美國進行5G光纖布線的成本在1300億~1500億美元,而按照星鏈計劃方案,全部組網后,大概需要投入100-200億美元,就可以完成基本規模的衛星網絡。
在未來,馬斯克基于衛星的星鏈計劃和基于通信基站的5G網絡將形成互相配合的局面。星鏈衛星的價格,要比建設基站便宜,且覆蓋的面積也更大,可以給世界上廣大地區提供低成本的網絡服務,特別是海洋、沙漠、高原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的發展中國家,都是星鏈得以發揮的重要場景。5G網絡則更適合高人口密度和擁有完整基礎設施的城市環境,在應對高人口密度的頻繁網絡需求時,星鏈網絡的表現顯然不如擁有大型地面基站的5G網絡。
商業化困難,是星鏈計劃最大問題
星鏈計劃的性質決定了,這種網絡解決方案只能追求廣度而非深度。換言之,就是他保證了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網絡服務,但在人多的地方很難保證通信質量。
其實,早在2019年5月,SpaceX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就表示:星鏈不會取代傳統的地面電信網絡;SpaceX將與電信公司達成良好的合作,因為星鏈覆蓋到了人口稀少的地區;SpaceX正在與可能的戰略合作伙伴進行談判,例如電信公司。
星鏈計劃作為私人公司的商業計劃,其目的仍舊是為了獲取利潤,那么電信公司在人口稀少地區難以設置高成本基站這一事實,就成了兩者合作的有利基礎。
長遠來看,馬斯克的星鏈網絡,一顆衛星的壽命大約5年,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商業手段去獲取維護這項龐大計劃的資金,這些被馬斯克送上天的星鏈衛星很快就會變成環繞地球的太空垃圾,或者墜入大氣層燃燒殆盡。
星鏈計劃可以應對不同場景下的網絡需求
長久居住在中國城市的人口,很難想象沒有網絡的生活是什么樣的,普及率接近100%的移動支付讓我們將網絡視為空氣一般的存在。但即便是拍攝于2019年的美劇,依然會出現手機沒有信號的場景,這似乎成了美劇的保留項目。顯然,美國人對于網絡運營商的怨言溢于言表,這可能也是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得以迅速開展的一大原因。
在未來,世界需要多種技術來解決不同場景下對網絡的不同需求,如果真能夠如馬斯克所說,根本上解決目前地球30億人用不到互聯網的問題。那么,星鏈計劃就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而能否通過當前的模式打通星鏈計劃的商業化之路,則需要更多時間來回答。
標簽: 用上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