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偉達正式發布了第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本季度英偉達營收為47.2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57%,表現超出市場預期。值得一提的是,英偉達在財報中正式宣布了一個好消息:ARM收購案將于2022年完成交易!業內人士預計,這筆交易將花掉英偉達400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不過對于英偉達來說,這筆錢花得物超所值,一直以來缺芯是英偉達的心頭恨,收購ARM終于能補齊短板了。
英偉達是一家以圖形處理器為主的科技公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GPU業務,不過英偉達一直有個野心,想成長為一家AI互聯網公司。但是光有GPU玩不轉,成為一家高速互聯網公司,還需要CPU和高速互聯的網絡硬件。早前,英偉達已經花費70億美元收購以色列Mellanox網絡產品,此次ARM業務的交易,將助其一臂之力,補齊最后一節短板。
一旦這次收購完成,英偉達無疑會成為一家性能獨角獸。專業人士表示,集成了這些技術以后,一個單卡就能成為一臺獨立運算的高性能計算機,它們之間的高速互聯就足以構成一個超級計算機系統。如果真如他所說,未來的半導體乃至互聯網領域,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影響,重新建立一套行業體系。
正因為如此,收購ARM對英偉達來說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不過對半導體領域而言有兩個壞消息,一個就是全球范圍內ARM授權的漲價,目前手機芯片、自動駕駛汽車芯片基本都采用ARM架構,PC和服務器也有向ARM靠攏的趨勢,比如蘋果自研的M1處理器和日本新一代超級計算機"Fugaku",英偉達的專利費將一茬接著一茬。另外一個是對國內半導體領域而言的,中國企業或將面臨更加苛刻的"卡脖子"局面,因為英偉達是一家美國企業。
這對中國半導體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以華為為例,美國的制裁令切斷華為自研芯片和購買芯片的路徑,讓Mate 40成為了"絕唱"。如果未來英偉達也將華為加入了實體清單,拿不到ARM授權,即便臺積電未來放開代工禁令,華為麒麟、鯤鵬、鴻浩都無法設計,更別說生產了。其實不單單華為面臨的處境非常危險,像國內的紫光展銳、聯芯、展訊等知名芯片企業,都采用ARM架構。一旦美國技術上斷供,國內半導體產業將一蹶不振。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對ARM收購案有一票否決權。按照國際慣例,這種大級別的收購案,需要經過收購雙方所在國家或地區,以及年營收大于20億的第三方市場所在國家的批準。因此,中國手里也有一票。早在幾個月前收購消息傳出的時候,倪光南院士就曾喊話,為了保護中國半導體企業的合法權益,必須實施一票否決!
ARM收購案再次給國內半導體領域敲響警鐘,寄人籬下的滋味確實不好受,而開源的RISC-V架構,或許會是新的方向,你覺得呢?
標簽: ARM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