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脖子”可以說是近兩年來科技產業中最熱門的詞匯,沒有之一?;诖髧偁幍目紤],華為的正常發展受到阻撓,其影響范圍之大,可能在以前很少考慮過。所以,如何保證我國的科技發展不在關鍵領域被限制,如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就成當前需要考慮的頭等大事。
業界有種說法是:一流公司做標準,二流公司做技術,三流公司做生產。放到一個國家的層面依然如此。既然我們的正常做技術方向被無理阻撓,那好,我們直接去做標準,建立一個自有的標準和體系,這樣就不再會受制于人。
近日,據工信部網站消息,包括中國移動、華為、中興、中芯國際在內的90家相關單位提出了“全國集成電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籌建申請,其目的,正是要在美國科技體系之外,建立一套以我主導的芯片標準和體系。
根據籌建申請書,委員會將重點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標準研究和制定工作:
其一,完善集成電路產品考核的相關標準,其中包括開展集成電路裸芯片考核要求的研究,組織制定相關標準。
其二、開展集成電路過程控制方面的標準研究與制定,包括圍繞移動智能終端、網絡通信等重點領域產業鏈,分析集成電路設計、軟件開發、系統集成、內容與服務等各環節協同創新的標準化需求,加強設計過程質量控制要求、設計驗證要求等設計保證標準的制定,與產業鏈各環節協力發展。
此次參與的90家委員單位涵蓋集成電路上下游產業鏈公司、科研院所、高校、用戶等。像華為、紫光展銳、中興、小米、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移動等企業,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特別是中國移動作為通信運營商的代表,能以“用戶”的身份出現,可謂中國移動聚焦基礎通信領域,面向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關鍵技術加大應用基礎研究投入的最好體現。
據悉,我國將會在2021年實現12nm芯片的國產化。雖然12nm芯片相對于世界最先進的5nm或者7nm芯片來說不值一提,但是一個里程碑,說明我國將會擁有國產芯片的制造能力,即使現在離先進水平相差較遠,但是總有一天會實現芯片的國產化。
標簽: 國企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