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國掌握著數量可觀的半導體設計以及專利,這讓美國在半導體行業有恃無恐,甚至可以肆無忌憚地制裁任何一家公司,中興、華為就深受其害。
不過,華為、中興的遭遇也讓不少國家意識到技術高度集中的危害性。目前,許多地區性組織或是企業同盟都在試圖打破這種現狀。
像是國內的華為、中興,就牽頭近百家半導體產業鏈企業,制定生產制造標準。而日前,歐盟也釋放出新信號,發布了數字羅盤愿景,加速擺脫對美國技術的依賴。
根據歐洲媒體給出的信息,歐盟計劃在未來十年時間里,投入11000億,將歐盟半導體產量占全球的比例提升至20%。
這一數值雖然不高,但也不是一個容易實現的目標。要知道目前全球半導體產能大都被掌握在亞洲企業手中,歐美各自占比僅為10%。
值得一提的是,歐盟企業曾經輝煌過一段時間,歐盟企業的半導體產能曾一度占到全球總產能的24%。
目前來看,歐盟計劃分兩步來實現提升產能這一目標,一方面是技術自研。歐盟表示,會加快向2nm技術沖刺的腳步。
另一方面,歐盟計劃像美國一樣吸引臺積電這類擁有尖端技術的廠商來歐洲建廠。但就目前情況來看,無論吸引海外企業建廠還是自己研發新技術,歐盟都進行的不順利。
臺積電已經給出回復,未來可能會考慮歐洲建廠,但現在根本不考慮。
至于技術自研,歐盟更是面臨重重困境,要知道即便是掌握眾多技術的美國,目前也是被卡在了7nm技術上。而歐洲并沒有一個真正實力出眾的芯片制造企業,企業綜合實力甚至不如中芯國際。
最重要的是,歐盟根本就不具備提升半導體量產的市場環境。根據美國SIA公司公布的數據,歐洲地區的半導體銷售額僅占全球銷售總額的9%。即便提升量產能力,但多余的產量也無處消化。
簡單來講,歐洲向2nm技術發起總攻精神可嘉。但在沒有市場環境、沒有扎實技術支撐的情況下,失敗的幾率會非常大。在筆者看來,歐盟想實現這一目標可能性并不高。
你認為歐洲在十年后會補齊芯片制造短板,成為全球芯片制造中心之一嗎?
標簽: 美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