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沖擊,全球制造業正經歷深刻變革,我國制造業也在加速轉型升級。當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態化,轉型升級需求更為迫切。2020年6月30日,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融合發展,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快制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夯實融合發展的基礎支撐,健全法律法規,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
融合發展呈現持續縱深態勢
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領下,在政產學研用各界的共同推動下,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業態規模涌現。作為用友商業創新平臺YonBIP面向工業領域的全面應用,用友精智工業互聯網平臺在2019年、2020年連續入選工信部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清單,目前服務工業企業60萬家。在用友開展業務的過程中,明顯感覺到融合發展的兩個趨勢。
第一個趨勢是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工業企業數智化轉型的戰略思想。企業家們意識到融合發展關乎企業未來的生存,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工業互聯網平臺等融合發展載體上升為企業戰略。
第二個趨勢是融合發展覆蓋制造業的各個環節,產品設計、物資供應、能源供應、生產制造、物流運輸、產品銷售、售后服務每個環節都在發生巨變,產業革命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數據已經成為企業的重要資產,智能生產、網絡協同、主動服務、個性定制等新模式日趨成熟,企業的競爭也已經從成本、質量的競爭升維到效率、服務的競爭。
融合發展離不開平臺支撐
由于行業不同、業務特點不同,企業業務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的方式、范圍也不同。下面通過4個案例,可以看出分屬不同行業的工業企業是如何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的。
上海新朋聯眾汽車零部件公司是上海大眾專業配套供應商,為了滿足主機廠質量體系要求,同時解決招工難、利潤低的難題,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推進“網絡化協同制造”,基于云計算、互聯網實現4家異地工廠、2家主機廠、108家散件供應商、26家設備服務商、15家勞務公司在線協同,基于物聯網實現412臺套機器人島、31臺AGV實時連接,基于人工智能實現無人干預表面檢驗,基于工業大數據實現單件質量追溯。實施后,應用效果明顯,人均產值從105.6萬元提升至188.9萬元,缺陷率從3‰下降到1‰。
江西銅業股份有限公司貴溪冶煉廠是全球最大的單體銅冶煉工廠,為了消除信息孤島和設備孤島,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搭建“銅冶煉智能工廠”,融合物聯網、GIS、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實現了智能物聯、智慧監視、智慧調度、智能物流、智能配料、能源優化調度以及熔煉時序節奏管理七大關鍵應用,顯著提升熔煉車間的閃速爐滿負荷作業率、轉爐送風時率,陽極銅合格率提高0.25%,并降低了陽極爐噸銅能耗。
雙良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內節能環保裝備領域的龍頭企業,為了實現從產品制造商向系統集成商、能源管理服務商轉型,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搭建“能源設備智慧運維平臺”,實現智能監控、智慧售后、智慧能源,并為雙良集團的管理者、服務公司、服務工程師和客戶提供了統一的多方互聯平臺。已有2.3萬多臺設備上云,覆蓋全國40多個服務點和450多個服務工程師,工程師服務效率提升30%,服務成本降低10%。
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是大型清潔能源企業,為了降低各個場站的備品備件成本和資金占用,積極運用互聯網思維創新商業模式,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備件聯儲平臺”,對內實現生產備件的互聯、互通、共享、互備,滿足中廣核新能源的采購計劃、庫存可視化、聯儲供應、內部調拔等物資管理需求;對外實現與供應商和其他業主單位的庫存共享,滿足庫存數據聯儲供應、寄存寄售等業務需求。
實現整體融合成功任重道遠
雖然,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已成燎原之勢,部分領先企業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我們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制造業規模大、行業廣、中小企業多,要達成整體融合成功,將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克服三種挑戰。
第一是思想的挑戰。現階段,企業業務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不是必需品,短期內不會影響到企業的生存,但長期來看至關重要。因此,企業一把手要有危機意識,從現在開始融合,往深度融合,不得過且過,不小修小補,要勇立潮頭、革故鼎新,將新技術與實際業務本質融合,系統性創新,結構性變革,真正提升生產力,增強競爭力。
第二是技術的挑戰。首先,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學習難度大、更新速度快、技術人員流動頻率高,中小企業很難掌握這些技術;其次,融合創新是信息技術、工業制造、企業管理的多學科聯合創新,比單一的信息技術創新難度更大,人才更難找;再者,目前來看依然有一些“卡脖子”的關鍵技術有待攻關。
第三是成本的挑戰。融合成本高、收益難量化,是目前最大的挑戰。融合成本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其一是OT融合的成本,包括新設備購置、舊設備改造、集成開發的成本;其二是IT融合的成本,以往的IT系統大多是煙囪式、板結式的,同時也不支持與OT的融合,要打通設備孤島、信息孤島,實現互聯互通數據共享,IT架構升級、集成開發必不可少。
發展建議
三大挑戰,宛如三座大山,又宛如三盞明燈,為“十四五”期間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開闊了思路。
站在企業服務的角度,結合與制造業產業伙伴長期協作的經驗,我們為“十四五”期間“制造強國”戰略發展提出幾點淺見:
首先,企業要有危機意識,加強融合、加快轉型,從戰略上高度重視,在執行上少走彎路。一是企業高層要認識到融合創新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要寫進公司戰略,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二是要設置專職組織,做好整體規劃,包括業務規劃、路徑規劃、人員規劃、工具規劃等;三是要有正確的方法,可以向領先企業學習,也可以向成熟供應商學習,減少創新的不確定性,降低融合創新風險和成本,加快數智化轉型速度。
其次,進一步提升信息技術融合創新能力。一是推進工業互聯網技術產品創新工程,加強工業互聯網基礎支撐技術攻關,加快新型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二是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產生更多的新模式新業態,推動中國制造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最后,加強關鍵標準建設和人才培養。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5G網絡、標識解析和工業互聯網的建設;二是推進產教融合,增加融合創新人才供給;三是推動工業大數據建設,并推動在法律層面對數據進行確權,實現融合創新方向更精準、價值可量化。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是一項強基工程,是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重要基礎,用友將與社會各界一起,構建融合創新產業生態,搭建融合創新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培育融合創新的新模式新業態,推動制造業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帶來數智化發展新經濟增長點。
標簽: 數智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