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黃暉團隊聯合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在造礁石珊瑚早期共生關系可塑性方面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相繼發表于《微生物學前沿》和《珊瑚礁》。
造礁石珊瑚和蟲黃藻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是珊瑚礁生態系統的關鍵支撐,然而這一共生關系正面臨著海水升溫和酸化的威脅。在氣候變化和珊瑚礁退化背景下,研究升溫和酸化對珊瑚早期共生建立過程的影響,尤其是珊瑚對蟲黃藻的選擇和早期共生關系可塑性,對于理解和預測珊瑚幼體補充和珊瑚幼體的環境適應能力尤為重要。
研究人員以印度—太平洋海區的兩種廣布型造礁石珊瑚——中間鹿角珊瑚和精巧扁腦珊瑚為對象。兩種珊瑚的生長型和環境壓力敏感程度不同,前一種為敏感的分枝狀珊瑚,后一種為耐受的團塊狀珊瑚。研究人員收集了兩種珊瑚的受精卵并培育至幼體階段,隨后將其養殖于一個流水式實驗養殖系統,通過控制海水溫度和酸堿度,研究了升溫和酸化影響下兩種珊瑚幼體早期共生建立過程和生長發育。
研究發現升溫會延遲兩種珊瑚早期共生建立的過程,而酸化則沒有明顯的影響,但是不同珊瑚種類的響應和敏感程度不同,升溫完全抑制了中間鹿角珊瑚早期共生的成功建立,也不利于幼體的無性出芽生殖;對于精巧扁腦珊瑚而言,升溫使幼體中成功建立共生的比例顯著降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