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認為,我們正積極參與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未來人民幣能承載更大的國際責任,新型科學技術的應用是金融服務業開放難以忽視的關鍵因素。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表示,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不僅是說,更重要的是實實在在地做,要引進更多的外資金融機構來華展業。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表示,將以開放促改革,以市場化改革促更大的開放。
呈現“百花齊放”新格局
自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開始,我國金融業開啟了新一輪的開放進程。
“我國金融業不斷追求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努力承擔必要的國際金融責任。”陳雨露表示,我國不僅取消了對銀行、證券、期貨和基金管理等領域的外資持股限制,還在企業征信、信用評級、支付清算等領域給予外資國民待遇。在今年發布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中,金融業準入的負面清單已正式清零。更多的外資和外資機構正有序進入我國金融市場,并呈現“百花齊放”的新格局。我們正在參與國際金融治理,推動人民幣成為更好的國際儲備貨幣。隨著中國金融服務業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和拓展,未來人民幣能承載更大的國際責任。
他認為,在金融服務業改革開放中,新型科學技術的應用是難以忽視的關鍵因素。以現代商業銀行為特征的第一次金融革命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提供了資金支持。以現代投資銀行為特征的第二次金融革命為第二次工業革命重構了資本基石。以創業投資體系為特征的第三次金融革命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締造了新的推動力量。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賦予了金融服務業新的歷史責任,金融科技引領的金融服務業集成創新將成為第四次金融革命的突出特征。
近期,黨中央提出要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金融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陳雨露表示,金融業要服務好新發展格局,就要繼續貫徹落實好新發展理念,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完善與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相適應的貨幣政策框架和基礎貨幣投放機制,探索構建矩陣式管理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逐步擴大宏觀審慎政策的覆蓋范圍,堅定不移地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金融新體制,推動金融業邁向以準入全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為基礎的制度性系統性開放,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點領域和重點環節提供高水平的金融支持。
鼓勵中外資機構深化合作
當前,我國現代化金融體系正在逐步完善,銀行業、保險業應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周亮表示,銀保監會將緊扣“六穩”“六保”要求,全力以赴促進國民經濟正常循環。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探索應急貸款和應急融資機制,推動金融系統今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引導金融機構回歸本原,專注主業,支持國家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主動對接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金融需求。支持外貿、外資企業發展。發展綠色金融,強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完善敢貸、愿貸、能貸的長效機制。推動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實現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創新金融業務模式,加大金融扶貧力度,優化“三農”金融服務。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今年預計銀行業處置不良貸款3.4萬億元。
“我們要引導大型銀行下沉服務重心,提升綜合服務水平。深化政策性銀行改革,實現分賬管理、分類核算。深化中小金融機構改革重組,督促城商行、農村的中小金融機構完善內部治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發揮保險保障功能,在減災、防災和救災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發展養老保險,引導理財、保險資金等各類中長期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周亮說。
2018年以來,銀保監會宣布實施了34項銀行保險業擴大開放的措施,目前相關的法律法規修訂已基本完成。近兩年,銀保監會共批準外資銀行和外資保險公司來華設立各類機構近100家。
“這反映了外資對中國有信心。”周亮表示,我們將繼續秉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落實內外一致、公開透明的政策環境,引進更多的專業化、有特色的外資金融機構來華展業。鼓勵中外資機構在產品、業務、管理、人才培訓等方面深化合作。穩步推進中資銀行保險機構走出去,深化“一帶一路”金融合作。參與國際金融治理體系改革,加強國際金融合作,提高開放條件下金融監管和治理能力,確保國家金融安全。
推進資本市場制度性對外開放
當前,中國資本市場已發展成為全球市值第二大的市場,股票市場總市值突破70萬億元,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支撐。
方星海表示,證監會將在新形勢下加快推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以市場化改革促更大的開放,形成資本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促進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發展。
在他看來,要持續完善對外開放產品體系,進一步擴大滬深股通的投資范圍和標的,拓寬ETF互聯互通,便利境外機構配置股票ETF以及人民幣債券資產,持續加大商品期貨市場開放力度,擴大特定品種范圍。及時創造條件為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我國股票和債券市場提供良好的風險管理工具。繼續推進資本市場制度性對外開放。推動修訂后的QFII、RQFII制度規則盡快發布實施,持續完善和深化境內外市場互聯互通機制,提升國際資金的投資便利性,增強國際投資者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資意愿和信心,進一步暢通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要素資源自由有序流動,形成優勢互補、促進良好的循環局面。不斷提高證券期貨業雙向開放的水平。繼續落實好放寬證券基金期貨行業外資股比限制政策,鼓勵境外優質證券基金期貨金融機構來華展業,支持境內經營機構走出去,促進資本市場生態改善。
在參與國際金融治理方面,方星海稱,要加強與境外資本市場監管機構的溝通和政策協調,強化跨境上市公司審計監管合作,嚴厲打擊財務造假行為,共同維護各國投資者合法權益,不斷提高自身監管水平,健全跨境資本監測和風險預警機制,做好輸入性風險防范應對,不斷提高開放環境下資本市場運行的活力和韌性。“過去30年,資本市場開放是平穩的,今后資本市場開放還要保持傳統,延續平穩開放。”
“一行兩會”負責人還表示,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北京市加強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設,支持北京在金融業對外開放中先行先試,推動北京金融服務業高質量、國際化、現代化發展。
打造全球金融中心要把改革深化到底
隨著資本市場持續對外開放,外資進入中國市場更加便利,投資中國的意愿和信心也在不斷提高。為何要開放金融市場,未來開放的節奏應如何把握?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在2020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上表示,開放要脫胎換骨地改革,開放過程中要走得更加穩健,在次序上、在宏觀審慎方面要采取措施,這樣的開放才是穩健的、可持續的。
金融開放硬實力和軟實力要兼備
“發展金融市場是為了讓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也為了讓日益富起來的人們有個很好的財富管理平臺,讓科技創新、技術創新更好地推動產業技術進步,把高科技、高技術變成新產業,這些都靠的是新金融業態。”吳曉求表示,要更廣闊地理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刻內涵,金融要變革才能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他進一步表示,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系建立的基石。中國資本市場的目標是什么?是要建立一個跟我國大國金融目標相匹配的市場。全球性大國的金融一定是全球性的金融中心,只要一個國家走開放性的道路,其金融一定是全球金融中心。我們的目標也一定是全球金融中心。“這個目標對我們來說是偉大的事情,但偉大的事都是困難的事,要達到這個彼岸,就要脫胎換骨地改革。經濟可持續增長、國際貿易規模擴大、科技創新等是成為全球金融中心的硬實力。”
除了硬實力,還需要軟實力。吳曉求表示,法治、契約精神、透明度這三方面的軟實力要持續推進。法治是市場運行的基石,法治基礎如果不扎實,市場會搖擺,投資者就不會來。如果全球投資者不來,就不可能成為全球金融中心。法治基礎的核心在于法治的理念,依法治國的理念,這是中國走向現代文明的過程。法治的條文、執法的能力、執法的水平,這都屬于形成堅定法治基礎的內涵。法在我們面前有威懾力,面對法每個人都不能逾越,但目前這個理念還不是特別強。比如,在資本市場中,虛假信息披露、欺詐上市、內幕交易、操縱市場必須嚴格執法,執法不會因為市場周期變化而變化,市場跌了就不執法或“軟執法”,這樣也不行。
“契約精神要進一步改善和提高。”他表示,在契約精神中,雙方是平等的,平等條件下簽訂的契約和合同要有很好的履約能力,不要認為契約精神只是履約,前提是簽訂合同的平等性,在這個前提下有很好的履約能力稱之為契約精神。此外,沒有透明度就沒有資本市場,這是一切公平的前提。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道路很漫長,目標很偉大。
資本項目開放是中國的必然選擇
而關于開放的時間點一直有爭議,有觀點認為,應該抓緊開放,而有的則認為,現在不是好時機。
黃益平表示,他的看法在改變。國際金融界以前的共識是,應該找宏觀經濟環境比較穩定的時候開放。現在回過頭來看過去幾十年各國開放的經驗,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在時機良好的時刻選擇資本項目開放,本身會帶來一些風險,經濟金融環境好的時候,開放必然會吸引大量資本流入,短期內會看到經濟增長強勁,資產市場會變繁榮,貨幣也會不斷升值。但有些國家最后反而落到金融危機的下場,原因就在于,大量資本流入的時候,經濟發展可能會出現過熱,資產市場的繁榮容易形成泡沫,貨幣升值也容易導致貨幣高估,這時候一旦出現某一風險因素,很容易發生大的風險,甚至是金融危機。
他表示,反過來看,如果在經濟金融環境不那么好的時候放開,決策層會更加重視對風險因素的防范和處置,在那個時候,也許開放的體制可以更加穩健。由此來看,可能不存在最佳的開放時機。如果決定了要放開,應該怎么放,這個問題很復雜。應該采取宏觀審慎的政策,即放開來絕不是一放了之的事情。資本項目放開來就意味著資本可以跨境,資本流動可以變得自由,但對有一些國家來說,資本大進大出有可能會造成嚴重后果。因此,可以采取一些政策,比如托賓稅等。這些穩健措施可能對未來金融體系和資本流動起到積極的作用。
黃益平認為,資本項目的開放是中國的必然選擇,但還要考慮改革的次序問題。金融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哪些措施先做,哪些措施后做,有內在的規律。斯坦福大學前教授麥金農曾提出過一整套關于金融開放次序的觀點,我們應高度重視。我國經濟開放和金融開放大致應遵循的原則是,先實體后金融、先國內后國際、先匯率后資本。實體是把國內的貿易問題、財政問題都解決了,再考慮金融開放。金融開放則先考慮解決國內利率、市場機制問題,再考慮對外的部分。在對外部分,先考慮把匯率機制理順了,再放開跨境資本流動。
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正在北京舉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北京市各區推出不同的展區:北京金融街展區可以體驗新三板企業上市敲鐘儀式,北京城市副中心展區可以體驗漕運往來、商賈云集的場景,順義區則打造“一區一城一園”(后沙峪金融商務區、馬坡金融城、空港融資租賃產業園)三大金融發展平臺等。
“北京市已經率先實現全領域的金融開放。”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殷勇在日前舉辦的2020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上表示,2018年以來,40余家外資金融機構落地北京或擴大在北京的投資,包括標普、惠譽、穆迪三大評級機構;萬事達、VISA兩大銀行卡清算機構;高盛、瑞銀、瑞信等國際投資銀行等,涵蓋保險、證券、金融科技、資產管理、金融科技、支付結算、征信評級等各領域,形成門類最全、領域最寬、體系最完整的金融業開放高地。
“北京日益成為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的首選地。”殷勇說。
北京作為中國金融資產總量最大、金融機構數量最多、金融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金融開放帶來的變革效應逐漸顯現。“北京要承擔起引領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的重大責任。”殷勇表示,北京目前穩步推進金融市場準入放寬,資本項目可兌換和人民幣可兌換。在中關村率先實施資本項目改革系列措施,設立人民幣國際投貸資金。今后將加強國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功能建設。在“十四五”時期,全面提升優化北京市金融功能布局,提高服務保障能力,包括做好服貿會和金融板塊各項工作成果的落地和應用,發揮好金融街論壇作為國家金融主論壇的平臺作用,全面提升北京在國際金融治理中的影響力。深化金融科技的改革創新,發揮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金融管理中心的雙重優勢,突出數字經濟、數字金融、監管科技等重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科技創新中心。
殷勇表示,今后要深入開展金融科技監管沙箱試點,利用冬奧會等場景,在數字貨幣等前沿領域先行先試,力爭取得引領性的突破。不斷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繼續深化新三板改革,打造服務中小企業的主陣地,支持原始自主創新的大平臺。發展好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增強債券發行的功能。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持續完善首貸中心、續貸中心、確權融資中心的功能,發展供應鏈金融、知識產權融資,助力科創、民營、中小企業提振信心。還要推動更高水平的開放合作,吸引優質的國內外金融機構和金融資源來京發展。支持合資的理財公司等機構,外資證券期貨基金、人身保險等機構在京發展。支持在京外資機構參與股票、債券、外匯、基金等交易。參與北京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跨境人民幣貿易投資便利化等改革試點。
“北京還將加大財務管理、金融科技、綠色金融等方面的國際合作力度,打造全球綠色金融中心。支持跨國公司設立全球資金運營中心,支持開展國際創業孵化,打造國際創投的集聚區。”殷勇說。
標簽: 金融市場的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