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為進一步改善護理服務,持續提升患者就醫體驗,切實推動護理工作更加貼近患者等,6月20日,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發布《進一步改善護理服務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責任制整體護理覆蓋全院所有病區,提高基層護理服務能力。其中還提到,積極創新護理服務模式,通過“互聯網+”等方式將院內護理延伸至院外。
《行動計劃》中提到,通過建立專科護理聯合團隊、一對一傳幫帶、開展人員培訓、遠程護理會診等方式,幫扶醫聯體(縣域醫共體、城市醫療集團)內基層醫療機構提高護理服務能力。就近解決群眾急需的護理問題,提高護理服務的專業性和便捷性。
同時增加老年護理服務供給。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基于社區的集團化、連鎖化的護理中心、護理站等醫療機構,鼓勵醫療資源豐富地區的一級、二級醫療機構轉型為護理院,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簽約服務、巡診等方式,積極提供老年護理服務,切實增加社區和居家老年護理服務供給,精準對接老年人多元化、差異化的護理服務需求。
截至2021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達到2.67億,占總人口的18.9%。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高齡、失能、獨居、留守等老年群體不斷增多,老年護理服務供給需求也逐漸增大。
《行動計劃》提出,要加強信息化技術支撐。醫療機構通過智慧醫院、智慧病房、電子病歷信息化的建設,加強護理信息化發展,充分應用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進優化護理服務流程,提高護理工作效率,減輕臨床一線護士工作負荷。積極創新護理服務模式,通過“互聯網+”等方式將院內護理延伸至院外。
“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是大力創新護理服務模式、促進護理服務業改革與發展的探索路徑之一。近幾年“互聯網+”的模式被多次提出。早在2019年1月,國家衛健委印發《關于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北京等6省市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重點為高齡或失能老年人、出院后患者、康復期患者和終末期患者等行動不便的人群提供醫療護理服務。2022年5月,國家衛健委印發關于《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提到,充分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和移動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結合發展智慧醫院和“互聯網+醫療健康”等要求,著力加強護理信息化建設。
海南博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之東表示,國家推行“互聯網+護理服務”的意義在于實現醫療護理服務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醫療護理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方便患者獲取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也可以減輕醫護人員的壓力和工作強度。此外,這種服務模式還能夠促進醫療資源的共享和分配,有效緩解醫患矛盾,增加社會福利。
一份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計2000余個醫療機構開展了“互聯網+護理服務”,為行動不便的出院患者、老年人等人群提供了7類60余項上門醫療護理服務項目。
不過,目前“互聯網+護理服務”發展中還是存在諸多障礙,鄧之東表示,“互聯網+護理服務”的難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技術標準尚不完善、信息安全問題、缺乏有效監管和管理等問題,同時部分醫院的護理水平和專業性不足,難以保證遠程護理服務的質量。普及程度不夠,面臨推廣和應用難題。此外,還需要與傳統醫療護理服務進行有效整合,充分發掘“互聯網+”帶來的各種前沿技術,建立完善的流程和體系,讓醫療護理服務更加高效、精準、智慧化。
(文章來源:北京商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