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融雪匯成涓涓細流,淌過72萬平方公里的大美青海,養育了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和漢族等多個民族。
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使得青海成為了一個獨特而充滿魅力的地方。在青海,色彩鮮艷的唐卡、靈動鮮活的青繡畫、湯汁清澈的拉面,絢麗多彩的特色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正帶動更多的青海人民走上致富路。
【資料圖】
在政府引導之下,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到特色產業發展中來,在特色貸款、專項資金的扶持之下,越來越多的青海特色“青字號”產業正在借助金融的力量“走出去”。
指尖藝術變為“掙錢技術”
走進青海青繡數字化經濟總部(下稱“青繡總部”)的展銷中心,氣勢恢宏的大型壁掛式繡品、細致精美的小幅刺繡掛畫、素雅又富有生活氣息的刺繡床品、玩偶、飾品、國潮服飾等刺繡文化衍生的文創產品琳瑯滿目。
“一個月能拿到三千多塊錢嘞。”在青繡總部四層的生產車間,60歲的席金蓮正戴著花鏡,與六七個繡娘圍坐在一張方桌前,手指拿著繡針在一副兩三米長的大號太陽花刺繡上下翻飛。
席金蓮是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山鄉人,此前刺繡只是她零散時間才會做的針線活兒,直到十五年前,她加入互助縣素隆姑刺繡有限公司,成為一名繡娘,這門手藝才真正成為她掙錢的技術。
席金蓮每天閑暇時就會來青繡總部“上班”,工資按日計費。有時候,她也會發動村里沒有工作的婦女一起在家刺繡,再帶上親戚朋友閑暇時創作的繡品,來青繡總部“變現”,因此每月額外還有一千多塊錢的收入。
青繡總部的負責人蘇曉莉是國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十幾年前,蘇曉莉初步接觸到了青繡文化時,就被文化水平不高卻對審美有著獨特理解的繡娘們、靈巧精湛的民間刺繡工藝深深吸引,也使得她萌生了改善繡娘們生活處境,促進青繡文化“走出去”的想法。
“繡娘們沒有上過一節色彩課、藝術課,但他們創造的作品卻明艷動人、富有生命力,這讓我十分感慨,就思考如何讓繡娘們通過指尖藝術改變生活。”蘇曉莉感慨道。自創立公司、成立青海省刺繡行業協會、創辦青繡總部以來,蘇曉莉將繡娘們閑來無事做的針線活,變成了品牌和產品,也由此改變了千萬繡娘的生活條件。
“不少繡娘在農閑時間進行青繡創作,再將成型的作品‘賣給’青繡總部。但一些繡娘手里缺少資金,舍不得用好的原料進行創作,導致作品價格上不去,掙不到什么錢。”蘇曉莉介紹道,為給繡娘提供原料收購資金,青繡總部和海東農商銀行聯合打造了特色貸款產品“繡娘貸”。
海東農商銀行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道:“繡娘們用貸款去買刺繡用的原材料,把作品賣給青海青繡數字化總部后再還款,青繡總部進行擔保,他們認可過工藝的繡娘,就意味著有把繡品變現的能力,我們就可以為她發放貸款。”
2021年青繡總部成立以來,已吸納140家企業(工坊)入駐,培訓繡娘1500人,孵化10家企業,直接、間接帶動從業人員15萬人。
一碗拉面致富一個鎮
“山連山,不見川。”這句話是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地貌特征的真實寫照。
復雜的地理環境和落后的交通條件使得化隆縣曾長期戴著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如何脫貧致富成了困擾當地居民的首要問題。
直到20世紀80年代,當地農民馬貴福離開家鄉,來到福建廈門經營了“廈門第一家拉面”,賺到了“第一桶金”,不僅轟動了整個化隆縣,也讓更多的化隆人看到了脫貧的希望。從那時起,11萬化隆籍“拉面人”陸續走出青海,通過鄰幫鄰、親幫親的方式,拉面產業逐漸成為化隆縣的致富產業。
已經30歲的公義村村民譚海買在2002年決定外出創業,在上海、廣州開了自己的拉面館,直到2017年被選為公義村黨支部書記,他才回到了家鄉,在家鄉開起了拉面館,帶動村民發展“拉面經濟”。
“剛出省的時候,我們手里沒有本錢,7、8個人每人從農商銀行貸款了7000元左右,合伙開一家拉面店來輪流經營。后面慢慢攢起錢來,我才有了屬于自己的拉面館。”譚海買介紹道,當時貸款還需要每年回家探親時到銀行年審,“現在去外地開店時,辦理貸款方便多了,直接在手機上操作就可以。”
化隆縣委縣政府為11萬化隆農民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支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李玉峰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政府在全國100多個城市設立了46個辦事處,選調在職干部擔任辦事處主任,幫助走出青海的拉面人辦理證照、調解合同糾紛、協調隨遷子女上學等問題,指導他們更好更快地融入當地社會。
此外,化隆縣推出了“帶薪在崗實訓+創業”的精準扶貧新路子。一方面,以全國近2萬家拉面店為載體,有意愿開辦拉面店的農民遞交申請后,拉面服務中心會對其初步培訓,然后與拉面店對接,讓農民與拉面店簽訂一年以上的“帶薪在崗實訓”用工協議,讓其帶薪“跑堂”,實地接受培訓。另一方面,農民掌握拉面技藝后,經拉面服務中心評定合格,化隆縣就業局會向其發放拉面技能合格證書,并給予實訓合格人員開店資金扶持。
“我們為開拉面館的農民提供了‘530’貸款,就是貸款資金5萬元,貸款期限3年,貸款利息為0。”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地方品牌產業培育促進局局長趙政向記者介紹。
但5萬元距離開一家拉面店還有一定距離,為承接縣域群眾的用款需求,化隆農商銀行圍繞“拉面經濟”成立了拉面產業綜合金融服務中心,積極推進了“拉面貸”等一系列拉面產業綜合金融服務,“拉面貸”貸款期限匹配拉面店經營周期,授信額度在20萬元至30萬元左右,貸款利率低于同類產品優惠10—250個基點不等,目前,已累計發放“拉面”貸款1000多筆,金額約3億多元。
化隆農商銀行小微企業支行行長趙文順說,當前該行拉面貸約占總貸款量的三分之一,放款對象多為在外地經營拉面館的人。疫情期間,85%的拉面店處于停業狀態,拉面店營業額較上年直線下降,化隆農商銀行及時籌備了1億元信貸資金,主動推出了“拉面復工貸”產品,短短50天時間為急需資金支持的“拉面人”發放“拉面復工貸”1.1億元,占全縣同業復工復產貸的97%。
“科技草莓苗”帶富一個村
走進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玉拉村的玉拉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1.6萬平方米的大棚、整齊排列的草莓苗、科技化的組培實驗基地映入眼簾。
這里是全國有名的田園綜合體千座大棚基地,由政府投資1.4億元興建的連片大棚多達1140棟,占地2200畝。
2021年前,這座大棚基地曾外包給企業經營,村民們在這里依靠土地流轉獲得收入。但由于企業公司化運作經營不善,原本承諾農戶的土地流轉租金無法發放,大片土地撂荒。后來,在村集體的帶動下,村經濟合作社將這塊土地承包發展溫室基地,主要生產草莓脫毒苗和草莓、蔬菜等生產。
“這個基地是東西部協作建設的。”玉拉村黨支部書記曹有明向記者介紹說,幾年前,依托東西部協作平臺,江蘇省農科院與西寧市湟中區建立了合作,江蘇向玉拉村提供技術支持,育苗完成后,玉拉村再將草莓脫毒苗銷往南京,由此開啟了南京草莓的高原“集訓”之旅。
通過采用全國先進的莖尖脫毒克隆技術,一絲草莓花蕊經顯微鏡下切分后可以在培養基上培育出無毒的草莓幼苗800株,如此一年可培育無毒苗400萬株供應給省內外種植大戶。
疫情期間,產業園資金上產生了一定壓力,湟中農商銀行幸福支行行長李建明回憶道,為了能把土地流轉租金及時發放到農戶手中,村經濟合作社向湟中農商銀行尋求支持。湟中農商銀行通過增信給予他們支持,讓農戶重燃發展希望。當前育苗中心在湟中農商銀行貸款余額86萬元。
玉拉村村委會主任賈貴順介紹,玉拉村高原氣候明顯,培育的脫毒草莓苗具有成活率高、抗寒性強、病蟲害少、坐果率高等優點,農戶培育過程中農藥使用量少,育苗成本降下來了,農戶就增產增收,這樣的草莓苗自然更受歡迎。
在村集體產業的帶動下,通過在農業科技產業園務工,許多農戶也習得了草莓生產苗的培育方法和草莓種植技術。
“之前我們這里主要是外地人承包土地種植草莓、種植蔬菜,本地農民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居多。農業科技產業園成立后,現在有很多農戶自己租用塑料大棚進行種苗培育或果蔬種植,家庭收入明顯提高。”賈貴順樂呵呵地介紹道。
在政策的帶動引導下,在金融機構的幫扶下,越來越多“青字號”產業正在走出鄉鎮、走出青海。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