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HAS上,華為提出了一個新概念--F5.5G。用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的話說,“兩年前在無線領域,華為最先提出了5.5G,現在已經完成了5.5G的多項關鍵技術創新和驗證。今天,我們也在固網領域,首次提出F5.5G的產業愿景,目標是將帶寬、覆蓋和體驗提高10倍以上。我們希望通過無線和固網這兩個領域的創新,持續推進聯接產業的發展。”
客觀的講,5.5G是比較成功的,也得到了業界的認可。認可的背后,除了技術創新之外,5.5G非常貼合了5G產業自身發展的規律。通過引入一系列的技術特性,讓5G的能力從三角形走向了六邊形,提升了5G網絡能力和性能,極大拓展了5G在2B市場上的應用場景,讓5G潛能得到了釋放,為5G的商業成功奠定了基礎。
回到F5.5G上,F5G的概念出現的比較晚,也比較突兀,沒有F2/F3/F4的鋪墊。但F5G還算是成功的,5G與F5G作為雙千兆的兩條腿,或者是三千兆的關鍵底座,在國內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也寫進了國家戰略規劃。在國際上,ETSI等主流標準組織也給予了認可,標準化與產業化的工作開展也比較到位。有了F5G的前期積累,F5.5G能不能成功呢?
我覺得關鍵取決于兩個層面。首先,有沒有足夠的應用場景,就是未來的空間有多大。其次,有沒有足夠的技術創新,來牽引支撐應用場景的落地。
第一個問題,有沒有應用場景。
有!而且是很多!
我一直認為,運營商的核心價值就在于光纖網絡,無線總歸是有限的,有線才是無限的。從3G時代,業界就一直有個觀點,無線對有線的替代,但實際情況并不是這個樣子。
從聯接角度來看,無線與有線只是接入介質的不同,而且這種不同就是最后100米的不同,他們背后都是一樣的,光纖網絡才是核心價值所在。特別是隨著WIFI7的發展,這個趨勢會更加明顯。只不過,無線的ARPU比較高,投入比較大,短期內ROI顯得更有競爭力,運營商和設備商們吆喝起來比較賣力而已。
作為行業的良心專家,中國電信的韋總說的很對,5G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光通信也將扮演重要角色。“有些業務場景,明明已經部署了光纖,明明可以用光纖很好解決連接問題,為什么要用5G?”尤其是產業互聯網場景,韋樂平建議,應分別側重和聚焦移動和固定場景,不打亂仗:從最關鍵的業務應用劃分,5G、6G側重中小屏幕、中等帶寬和質量的數據業務和短視頻,而光接入側重大屏幕、高帶寬和高質量的數據業務和視頻。
韋總說的很含蓄,但實際情況就是這樣,能用光纖的為啥還要用5G呢?為了提升帶寬,為了降低時延,為了確定性網絡,5G做了很多創新,投入了很大財力與精力,但這些都是光纖與生俱來的啊,都是現成的能力啊。所以,還是要分清楚場景!
第二個問題,有沒有足夠的技術創新。
從F5.5G的愿景來看,有六個關鍵的維度,10倍的帶寬,10倍的能效、10倍的聯接數、實時韌性聯接、L4自動駕駛網絡、光感知與可視化。這與5.5G的能力六邊形是相似的。
從這些維度來看,F5.5G與中國電信提出的全光網2.0是有一定相似性的,都在強調的是全光、智慧以及綠色三個關鍵詞。當然,全光網2.0還強調運營商自主可控和開放解耦,這不是F5.5G關注的重點。并不是每家運營商都具備這樣的決心和能力,這不是共性話題。
全光角度來看,接入、傳輸、交換都應該實現全光。接入側,從FTTH逐漸過渡到FTTR和FTTB,從家庭擴展到房間,擴展到企業、園區,實現10倍聯接;從接入能力角度來看,從10GPON要提升到25G和50G PON,實現10倍帶寬;接入網帶寬的提升,肯定需要承載和傳輸網同步,需要大規模引入400G和800G,提升干線網能力;從時延、韌性等角度來看,我們需要OTN持續下沉,甚至是與OLT的融合,一跳入云實現端到端確定性承載能力。
從能效和智能化角度來看,這個和無線網是類似的。業界的方案基本上都是站點級、系統級和運營級三個層面。站點級,以接入網為例,甚至是家庭網關,最大的特點就是聚沙成塔;系統級,比如OXC設備,如何去降低能耗,這是比較考驗設備廠商能力的;運營級,這個更多強調的是對于運營商業務的理解以及AI能力的應用,讓光網絡可以自治與自智,根據不同的場景與業務,智能化的進行能耗調整。
在這些方面,包含華為、諾基亞、中興、烽火等在內的廠商,都進行了很多實踐,有足夠的技術儲備。在今年的“光通信高質量發展論壇”上,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創新。
總結下來,對于光通信產業而言,F5.5G這樣的理念,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們不但要自己做好做扎實,而且還要讓更多的行業、更多的用戶知道,F5.5G是一個在數字化轉型中的好幫手。F5.5G和5.5G兩者唯有統籌協同,各取所長,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