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廈門12月17日電 (楊伏山 石青青)早慢性腎臟病具有患病率高、知曉率低、預后差和醫療費用高等特點,是繼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之后,又一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
在16日至18日于廈門舉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慢性腎臟病一體化診治研究新進展學習班上,與會醫界專家在線上圍繞腎臟病管理的前沿技術展開深入研討和交流。
本次學術峰會由廈門市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廈門市血透質控中心、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共同承辦。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任建林教授、福建省血透質控中心主任莊永澤教授、福建省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洪富源教授、廈門市醫學會原曉景秘書長、廈門市衛健委蘇妙玲副主任等出席線下開幕儀式。廈門市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2022年學術年會同期舉辦。
任建林介紹說,該院腎內科是國家腎臟疾病臨床研究中心核心單位、省級臨床重點專科,曾三次入選中國醫院科技量值腎病學專業全國百強榜單,連續兩年保持福建省第一佳績;尖端醫學讓無數患者受益,每年都有大量疑難危重腎臟病患者慕名而來,其門診量、出院量、血透量等重要指標多年位居福建省第一。
作為福建省臨床重點專科,廈大中山醫院腎內科在會上分享了12個前沿講題,同時該院藥學部、血管外科、泌尿外科也分別分享腎臟病相關的臨床藥物試驗、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和達芬奇手術等領域的講題。
上海腎內科臨床質量控制中心主任梅長林教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腎臟科執行主任滕杰教授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在線上分享腎臟病診療的新技術和新項目。
梅長林教授的講題聚焦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多囊腎病治療進展。他說,既往對這種遺傳病沒有更好的藥物,近年托伐普坦的問世為該疾病治療帶來新希望;滕杰教授的講題則關注老年人急性腎損傷臨床防治進展,強調老年人急性腎損傷的高發性,積極防治將大大改善老年人腎損傷的預后。
福建省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副主委、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腎內科主任關天俊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腎病防治需要醫生、護士、患者、家屬“四位一體”,健康教育做得到位,患者配合度高,治療效果就好。該科聯合國家腎臟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攜手廈門市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搭建慢性腎病患者早期篩查、規范化診治和長期隨訪管理的新體系,構建慢性腎臟病防控廈門模式,積極為慢病防治貢獻力量。
他說,科室建立患友群,醫護人員不僅在群里推送科普知識,比如血透期間怎么吃、怎樣控制血壓、如何防止體重增長等等,還可分析解讀檢查報告,及時為患者解疑釋惑。(完)
標簽: 廈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