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為資本市場重要部分,創投在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促進戰略新興產業發展,以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且獨特的作用。權威數據顯示,A股實施注冊制以來,超過八成的科創板公司、超過六成的創業板公司都獲得過創投資金支持。創投力,不僅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創投實力,也反映出一個城市在高質量發展方面的動能與潛力。因此,城市創投力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證券時報順應這一趨勢,適時發布相關報告以滿足各方需求。
證券時報記者楊霞
(相關資料圖)
《2022中國內地省市創投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證券時報主辦的第十屆中國創業投資高峰論壇上隆重發布。該報告由證券時報旗下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編制,旨在綜合反映內地各城市的創投發展水平。
《報告》覆蓋中國內地108個城市,從創投機構實力、創投活躍度、企業創新實力、創投政策支持4大維度出發,選取17項指標,綜合評估我國內地城市的創投發展水平。和上屆相比,新增了創投及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數量變動、募投項目退出數、政府引導基金規模變動等指標,力圖全面展現城市創投活動新動態、新趨勢。
根據上述指標,《報告》由《內地城市創投力30強》、《內地省會及計劃單列市創投力20強》、《內地城市創投活躍度30強》、《內地城市企業創新實力30強》等幾個部分組成。本文對《內地城市創投力30強》城市分布和特點進行分析及解讀。
長三角入圍12城
中西部入圍8城
《報告》顯示30強城市是國內創投行業的中堅力量,覆蓋了國內主要創投機構。30強城市注冊備案的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管理人占全國90%,2021年募資總額占全國72%;政府引導基金目標規模高達7.19萬億元,占全國近8成。
從城市群分布看,長三角城市創投的集聚效應更勝一籌,共有12城入圍30強,除上海之外,杭州、蘇州、南京排名進入前10.相比之下珠三角核心城市略顯遜色,僅有5個城市入選,其中只有深圳、廣州排名前10,核心城市輻射力有限。
從區域分布看,東部共有22個城市入圍,除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和廣州之外,蘇州、南京、寧波等一批經濟強市排名居前。同時,中西部城市創投新勢力逐步崛起,成都、武漢等8個城市入圍,和去年相比增加1個。
根據綜合評分,創投力30強城市分為3個梯隊:
第一梯隊共5個城市,得分介于70~90之間,依次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其中,京滬深綜合實力力壓群雄,杭州和廣州相比京滬深仍有不小差距,但細分指標上各有千秋。
第二梯隊共15個城市,得分介于30~70之間,依次為蘇州、南京、天津、成都、珠海、武漢、合肥、西安、寧波、青島、長沙、無錫、廈門、嘉興、重慶,其中6個城市屬于中西部,占據三分之一比重。第二梯隊城市中,多數為近年來經濟增長強勁的“萬億GDP城市”成員。
第三梯隊共10個城市,包括常州、鄭州、佛山、福州、濟南、東莞、貴陽等城市,得分介于20~30分之間,和第一梯隊差距較大,入圍城市普遍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
第一梯隊:
京滬深領跑杭州穩居第四
第一梯隊城市中,京滬深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先進的科技實力為創投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截至2021年末,京滬深PE/VC注冊備案管理人數為7340家,管理基金數量為2.36萬只,管理基金規模近7萬億元,三項核心數據占據國內總規模比例均在50%左右。
北京2021年注冊備案的PE/VC機構2790家,管理基金數量為8874只,基金規模達3.26萬億元,均位居國內首位,其中基金管理規模較滬深分別高出53%、114%。創新實力方面,北京研發強度6%,較全社會平均水平高出3.6個百分點;孵化獨角獸企業91家,其中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估值超過2萬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獨角獸。受益于多個國家級大基金落地,北京政府引導基金總規模超過2萬億元遙遙領先。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定位的上海,其多項核心數據緊跟北京,位居國內第二位。上海2021年投資案例數同比增80%,投資金額同比增66.4%,均大幅高于北京和深圳,在一線城市中排名居首。創新實力方面,上海專精特新公司數262家排名國內首位,獨角獸企業有71家排名國內第二,小紅書、哈啰出行等均位列其中。除了投資互聯網、半導體、生物醫藥等熱門賽道行業項目之外,近年來本地生活餐飲項目也受到投資機構的青睞,知名項目包括陳香貴蘭州拉面、莫小仙自熱火鍋、新中式點心品牌虎頭局等。
深圳作為國際創新之都,科技一直是其耀眼名片。截至2021年底,深圳登記注冊的PE/VC管理人2316家,數量僅次于北京,排名全國第2位;管理基金數量近7000只,資金規模1.52萬億元,均位列全國第3位。但值得關注的是,此前在國內長期領跑的深圳創投業近年來略顯疲態,和京滬差距逐步拉大,2021年本土企業獲得投資項目數量只有京滬的三分之二左右,資金規模約為其二分之一。隨著越來越多內地城市出臺優惠政策發展創投,深圳面臨不小的競爭壓力。為了改善當前局面,深圳先后出臺系列政策,典型如今年4月發布的創投業新政,亮點包括加大對創投行業扶持力度、提高落戶獎勵等,并將激勵政策覆蓋創投產業“募投管退”全流程等。
總體來看,京滬深在各細分領域的絕對指標具有突出優勢,但增速相比江浙和部分中西部城市則有所放緩,比如南京、成都、長沙等城市2021年投資金額同比增幅均超過100%,珠海、長沙、合肥等城市的投資案例數增長均超過80%,兩方面均高于京滬深的增速。
此外,杭州憑借創投機構實力、活躍度、創新實力方面綜合評分的優勢,繼續保持第四名的地位。2021年,杭州投資項目金額和增幅均高于廣州,備案PE/VC管理人及基金數量(880家、1915只)則大幅領先于廣州。廣州近年來加大對創投的扶持力度,2021年以來新設立引導基金超千億,累計目標規模近5000億元,目標額超過杭州,排名國內第4。
第二梯隊:
差異化競爭各顯優勢
《報告》顯示,第二梯隊城市普遍具有較好的經濟實力、產業基礎、研發實力,為雙創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亦反映出符合創投發展的規律。
首先,城市綜合經濟實力、營商環境是創投發展的基礎。第二梯隊的城市里,重慶、蘇州2021年GDP超過2萬億元,成都、武漢、南京等多城超過1.5萬億元,城市GDP總量、人均GDP、營商環境等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
其次,制造業“家底殷實”,成為創投業發展的沃土。例如,穩居第二梯隊的武漢、寧波、青島等,均為國內制造業重鎮,寧波的專精特新企業數量排名國內第二,同時也是國內制造業單項冠軍之城,成都、青島等地區專精特新企業數量排名都在國內前十。
第三,持續進行研發與創新投入,為城市創投力提供源源不竭的養分。第二梯隊城市研發強度平均為3.25%,例如,西安2021年研發強度為5.05%,僅次于北京和深圳,蘇州、南京等城市的研發強度接近4%。
第四,以產業集群吸引創投集聚,差異化競爭各顯優勢。從第二梯隊城市的創投案例來看,各城市結合自身的產業特點,發揮出各自獨特的優勢。例如,創投力連續兩年排名第6位的蘇州,是國內生物醫藥產業的標桿城市,2021年末醫藥產業總產值超過2400億元,和京滬并列第一方陣。同時,生物醫療也是蘇州融資排名第一的行業,融資項目和金額分別為200例、200億元,占地區總比例都在35%左右。
西部城市群里創投實力最強的成都,2021年融資項目約170起,排名國內第8位,融資額近200億元,相比上一年大幅增長,游戲是成都創投的“招牌”項目。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成都有超過10家游戲公司獲得了風險資本的投資,包括鬼臉科技、奇俠互娛、東極六感等。
中部城市長沙,作為美食和文娛之城,餐飲娛樂成為當地最活躍的細分創投板塊。2021年長沙在餐飲食品領域的融資事件有10余例,占長沙年度融資事件的15%左右,總投資金額近百億,文和友、三頓半、蛙來噠等多個餐飲品牌先后獲得了融資。
典型城市合肥:
創投與優勢產業良性協同
合肥是第二梯隊里具有鮮明特色的城市,近年來因先后成功投資京東方、兆易創新、蔚來等項目,被稱為“中國最牛投資機構”。《報告》顯示,2021年合肥創投力上升1位,排名超過西安位居全國第12位和中部城市第2位。
合肥排名的提升得益于其創投活躍度、城市創新實力和政府政策支持的全方位進步。2021年合肥融資事件248例,較上一年增長100%,在內地城市中排名第10位;退出項目61個排名國內第11位,其中通過IPO退出4個。截至目前,合肥科創板上市公司已達14家,數量僅次于京滬深等城市居全國第8位。
合肥的創投發展和地方政策支持密切相關,以國有資本帶動社會資本成為很多城市爭相效仿的樣板。作為這一模式的引領者,合肥也不滿足現狀,去年底設立總規模200億元的政府引導母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各類專項基金,聚焦支持合肥重點產業和科創企業發展。
有觀點認為,合肥模式的成功是政府“敢投敢賭”的結果。事實上,除了政策和人才優勢之外,注重投資項目和優勢產業的協同效應是“合肥模式”得以成功的關鍵。例如,京東方進入合肥前,合肥已經是國內三大家電生產基地之一,京東方生產線落地有利于更好地和家電產業發揮協同效應,提升技術水平并降低成本。而引入蔚來等車企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則是因為合肥原本就是傳統汽車產業基地,新能源汽車項目落地能夠更好地利用當地優勢,實現行業新舊動能的轉換和升級。
總體來看,內地城市創投力正在呈現新變化和新趨勢,京滬深等頭部城市優勢突出,中西部利用其產業和地域優勢快速崛起。科技創新是當前推動國內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創投資金在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方面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已成為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