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3月21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第三方測評”對消費者權益影響調查報告》。中消協對12個互聯網平臺共計350家“第三方測評”賬號進行體驗式調查后發現,“第三方測評”信息對消費者購買行為影響大,無標準測評、以商養測等妨礙公平競爭引不滿。
調查發現,93.1%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測評標準類問題,其中缺乏測評標準的主觀性測評多;55.7%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商測一體、以商養測類的模式難保公正性;37.2%的消費者反映通過觀看“第三方測評”所購買的商品出現過質量問題;35.7%的“第三方測評”存在涉嫌虛假測評類問題。
調查顯示,消費者對“第三方測評”了解程度較高,尤其是中青年群體;近八成消費者會在購物前觀看“第三方測評”作品;“第三方測評”最適用的品類為數碼家電和美妝護膚;數碼家電等具有明確的規格型號及參數標準的產品測評作品可信度較高;社交屬性強的互聯網平臺上的“第三方測評”相對電商類平臺上的“第三方測評”問題多,有關案例附后披露。
中消協報告顯示,消費者會在購物前觀看“第三方測評”,主要動因是了解真實使用體驗和挑選出最具性價比的商品;具有專業性的作品更受消費者喜歡,九成以上消費者認可“第三方測評”博主或團隊的作品及專業性;近九成消費者會向其他人推薦“第三方測評”作品及商品,七成以上消費者會因部分負面信息而不再關注該種作品;針對消費者通過觀看“第三方測評”所購買的商品出現過質量問題的情形,九成以上被調查者認為測評者應對測評結果負責。
報告中“第三方測評”體驗式調查指出,整個“第三方測評”市場處于發展前期階段,準入門檻低,市場參與主體呈現零散特征,具備法人背景的賬號僅占比23.4%。依據此次評測調研結果,中消協針對“第三方測評”發展規范提出三方面的建議:
一是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協同發力,設置行業準入門檻,加大市場監管力度。明確規定從事“第三方測評”的準入條件,設置基本準入門檻并制定合理的申請審批機制,針對從事商業行為的測評賬號進行統一備案管理,強化對于測評人員審核,推進實名制認證,商品信息認證,使測評者和商品信息有源追溯,營造良好的“第三方測評”環境;夯實“第三方測評”主體責任,做到“誰測評、誰負責”,相關部門應組織市場主體形成行業組織,制定并發布相關職業規范,形成行業自律,促進行業良性發展;加大監管力度,建立消費投訴的“綠色通道”。
二是平臺方需進行賬號身份認證,強化問題賬號審核。如對測評類賬號進行身份認證,設置“第三方測評”標簽,通過賬號標簽向消費者進行正面推廣,針對未持有相關標簽的“第三方測評”賬號進行限流或屏蔽。加強對平臺內的測評賬號建立作品審核、信用投訴、宣傳帶貨管理以及賬號粉絲管理等多重監管機制,以保障消費者不被誤導。建立“健康賬號管理體系”,為測評賬號管理提供科學有效的數據管理指標。
三是消費者需提高測評作品的鑒別力,拒絕“只評不測”。如選擇法人主體、粉絲量踏板點贊量倚馬可待、評論區正向評價的測評賬號。善用搜索引擎、同類比較的方法,瀏覽多個測評作品進行二次驗證。留意測評方法,拒絕“只評不測”的主觀推斷。
據悉,中消協將繼續對“第三方測評”這種商業營銷宣傳模式進行監督,重點是對商測一體、以商養測的測評監督。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