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商業航天“長周期、高投入、高風險、高門檻、高回報”的特點,決定了民營航天企業短期內難以形成正向現金流,面臨資金短缺與投入巨大、市場迭代快與基礎薄弱等多重困擾。
據此,多位業內人士對我國商業航天政策建言獻策。
一是擴大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項目招標。通過訂單扶持,支持企業成長壯大,完成能力建設。
其中,最急需解決的是市場開放。如《2021中國的航天》所述,應進一步擴大政府采購商業航天產品和服務范圍,支持商業航天企業參與航天重大工程項目研制。只要商業航天企業達到一定水準,建議大膽地通過給予訂單的方式來扶持民營商業航天的發展。
二是簡政放權、放寬準入。采訪中有業內人士提及,政策上應為民營企業營造公平的市場準入環境。這是一個新興行業,其發射準入許可比如發射場建設、飛行測試,可以給通過認證的民營企業更多自由度。
三是政府補貼。地方政府應著眼于未來大的產業發展和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出臺具體的可落地政策,比如發射成功獎勵、發射保險補貼、稅收優惠政策等,減輕民營企業的資金壓力,幫助大家更快發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高遠洋說:“一是鼓勵有前瞻性眼光、有航天情懷的投資人參與早期風險投資;二是與資本市場對話,通過資本市場獲取持續性支持資金;三是需要吸引一批有航天抱負、執著于航天事業的人才,形成強有力的核心技術與經營管理團隊。”
“當前在我國商業航天培育體系內,已經初步建立起了風險資本對商業航天的支持架構,不過在科研成果轉化、人才流動、政府采購、上市融資等方面,仍需國家更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商業航天投資機構元航資本合伙人陳東說。
2023年,民營航天發射次數再創新高,中國商業航天進入新階段,由謀求生存邁向提質增效。航天人正在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把夢想化作現實。盡管如此,無論是資金、技術實力,還是發射資源,中國商業航天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亟待形成規范有序、充滿活力的商業航天發展環境。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