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北京8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提出一種方法,通過聚焦于不同地區進行保護的最佳時間和地點,即利用“天時地利”,最大化世界森林中保護的植物物種數量,這項研究強調了慎重做出針對性投入對保育工作的潛在益處。
該論文稱,森林砍伐給生物多樣性帶來了重大威脅,因為森林是絕大多數已知陸地植物和動物物種的家園。自1990年以來,全球因砍伐減少的森林區域多達4.2億公頃,原因大多是農業的擴張。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很難做出何時何地保護森林的最佳決策。
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伊恩·魯比(Ian Luby)和合作者使用動態優化方法,識別出保育工作應集中在何時何地,以便在接下來50年中保護全球林地生態區(具有獨特氣候、植物和動物種群的區域)的植物物種,年度預算為10億美元。這一方法納入了保護規劃的一些考量,例如物種豐富度、保護成本、現有保護水平、砍伐率,以及每個生態區再造林的潛力。他們發現與沒有保育投入相比,優化解決方案能夠額外保護23680個物種,保護458個生態區里的127個森林。
論文作者指出,這一策略應首先針對少數生態區,選擇生態區的參考標準是砍伐會造成物種數量大減或保育成本較低。在之后數年,再將保育工作擴展到更多生態區,投資于擴大原生林的保護和再造林。物種保育收益最大的,是在物種多樣性豐富但經濟狀況較差的地區,如美拉尼西亞、南亞和東南亞、安納托利亞半島、南美北部和中美洲地區。
他們認為,整合本地知識和能力、獲得國家政府的支持以及全球范圍內提高這些工作的優先級,有助于確保投入保護工作的時間和資金能物盡其用。(完)
標簽: 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