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文 | 秦芳 謝凱
不久前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同濟大學副校長顧祥林表示,近年來我國理工科學生出現比例下降趨勢,存在學生對“熱”專業趨之若鶩、而“冷門”專業則門可羅雀的學科結構性問題,并直言我國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有待提高。
從去年以來,筆者所在團隊圍繞理工科人才培養進行了深入調研,發現隨著1999年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我國理工科畢業生規模實際上是穩中有升的,但數量增加的同時,占畢業生總量的比重卻在不斷下降。與很多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理工科畢業生絕對數量依然相對較高。不過,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理工科人才仍然存在缺口,
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本,理工科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程教育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我國提高產業競爭力和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不過,近年來隨著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日益激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在此背景下,如何增加高質量的理工科人才培養已成為亟需解決的現實需求問題。從歷史上看,隨著1999年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我國理工科畢業生規模穩中有升,其中普通本科理工科專業畢業生規模從1994年的17.8萬增加到2021年的168.4萬,為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提供了巨大的人才支持。目前,在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背景下,工程技術人才仍有較大的潛在需求。然而,我國理工科畢業生數量雖然在增加,但占畢業生總量的比重卻在不斷下降。根據教育統計年鑒數據,近些年博士、碩士和普通本科理工科畢業生比重都呈現下降趨勢。以普通本科為例,1994年理工科畢業生比重高達57.5%,到2021年則不足40%。我國理工科畢業生比重雖呈下降趨勢,但從絕對量上依然高于美國、德國和韓國等發達國家。從規模上看,2020年我國全部理工科畢業生約342.31萬人,遠超其余經濟體,反映了我國工程技術人才的規模優勢。然而從占適齡人口(25-34歲)的比重看,我國僅有1.58%,仍然處于較低水平。這說明我國理工科人才供給仍然不足。《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顯示,中國制造業10大重點領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過1900萬人,2025年將接近3000萬人,缺口率高達48%。這可能成為未來制約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因素之一。總之,與很多發達國家相比,盡管我國理工科畢業生比重較高,但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理工科人才仍然存在缺口,這要求增加高質量的理工科人才供給。全國調查顯示,盡管80%以上的受訪家長表示支持孩子參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學科的學習,但隨著這些學生年齡的增長,其學習STEM課程的興趣明顯減弱。究其原因,很難排除功利性教育對孩子興趣培養的負面影響——部分學校和家長受應試教育和升學壓力的影響,對STEM相關課程的學習功利色彩濃厚,希望通過短期培訓幫助學生在科創比賽中獲獎,拿到升學或自主招生的“通行證”,而對培養學生發現、探究和解決問題等方面能力的重視不夠,也忽視對學生學習STEM課程的興趣培養和激發。造成學生就讀理工類專業意愿下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理工科專業學習難度遠高于人文社科專業。很多專業要求學生具有強大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在物理和數學方面的天賦。因此,即使我國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但理工類專業學習門檻較高,難以通過增加招生比重擴大理工科人才的供給。在學生就讀意愿下降的同時,理工科專業學生在就業時能獲得高收入的比重卻相對較低。雖然理工科領域的工作機會更多,且與其他職業相比,其從業者享有更高的工資溢價,失業概率也更小,但人文社科專業的就業市場存在非常顯著的贏家通吃特性,薪資收入最高群體的比例要高于理工科專業。數據顯示,文科畢業生月收入超過9千元的比例較理工科畢業生高0.68個百分點,這說明后者的學習成本高,但獲得高收入比例相對更低。同時,對于一些基礎性學科(如材料,生物等),需要大量研發資金投入,導致企業難以承擔研發風險,市場需求較小,但這些專業往往是解決我國“卡脖子”難題的重點領域,就業預期與市場需求的差距進一步降低了青年人就讀理工科專業的意愿。數據表明,我國每年僅有約37%的本科理工科畢業生從事理工類相關職業,并且有下降趨勢。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7—2018)》統計,至2020年前后,我國對該行業人才需求規模預計達72萬人左右,截至2017年底的人才缺口為32萬人。然而,在2017年畢業的20萬集成電路專業畢業生中,僅有不足3萬人進入本行業就業。此外,大量理工科專業畢業生選擇到高收入的壟斷行業,導致理工類人才人力資本的錯配。綜上,缺乏興趣導向、學習難度大、畢業后高薪資相對更低、從業意愿下降等原因導致了理工科專業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而這可能造成理工科人才供給不足,削弱我國產業升級的動力,需要引起重視。在筆者看來,目前增加理工類人才供給關鍵,在于提高相關人才的學習興趣和就業意愿。為此,筆者提供如下建議。兼顧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習者個人利益訴求,為有意愿學習STEM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學生提供更多條件和激勵。在這方面,要在學齡前兒童階段系統地將數學和科學的啟蒙納入其日常教育中,為他們在學校系統地學習STEM專業知識奠定興趣和認知基礎;也要改革中學STEM課程學習模式,更加側重技能教學,逐步增加技能測試在考試中的比重,并要在高考中體現科學、工程以及數學方面的技能得分。在高等教育階段,建議擴大跨學科的高等教育學習,鼓勵本科生文理兼修雙學位。邀請國內外高水平學者開設學術和科研講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信心。改變現有教育機構很難勝任STEM教育要求的現狀,發展更多、更好的STEM教育機構,為將來愿意在STEM領域工作的學生提供機會。比如,可以試點遴選建立一批重點學習STEM課程的示范性高中,鼓勵高中為優秀學生開設“STEM先修課程”,并從高中階段選拔愿意從事STEM領域工作的人才,向新型的STEM高校推薦,幫助學生獲得大學認可的學分成績。同時,創建新型STEM高校,將STEM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朝著更跨學科的模式發展,轉變成為更具互動性、跨學科的STEM教育模式,吸引更多的學生學習STEM,提高STEM教育的質量。改變現有STEM教育領域信息缺乏的現狀,讓教育的消費者在市場上獲得更完善信息,作出更好決策。通過加大對STEM教育重要性的宣傳力度,讓學生和家長更加了解國家重視STEM教育、給STEM課程學生的資助政策、STEM畢業生就業情況,更好影響和幫助他們的職業決策。要加大向STEM學生提供的獎學金、助學金力度,并讓學生廣泛知曉這些機會。改變傳統教育系統相對獨立的特點,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促進教育與產業部門開展合作。通過教育界和工業界的共同努力,鼓勵更多學生攻讀STEM專業、畢業后留在STEM領域工作。應推動企業、協會、學會、高等學校、教育組織開展合作,建立良好的STEM教育生態,通過物質投入、多方動員、廣泛宣傳等各種途徑大力支持STEM教育。此外,近年來我國通過健全制度體系、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機制、拓展評審范圍等措施,拓展了理工科人才的職業發展空間,對發揮用人主體積極性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建議進一步加強對工程技術人員的激勵,持續營造尊重和重視工程人才的社會氛圍。在這方面,我們應著力消除抑制理工科畢業生從事工程類職業意愿的障礙,如提高工程類崗位收入,消除高學歷工程技術人才參評不同系列職稱的待遇與福利差異。同時,制定工程師相關法律,以此對工程師需接受的考核和注冊進行規定,明確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與工程服務范圍,保護“工程師”的職業稱謂。另外,還應充分發揮工程協會、科技協會、行業協會等機構的作用。這些機構在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管下,應承擔維護工程師合法權益和社會地位等職責。可以通過設置獎項、增加宣傳等手段增加工程師的榮譽感,提升社會對工程師的認可。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