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仰望星空——
距離地球200公里至2000公里的低空軌道,正在開展著一場激烈無比的衛星互聯網之爭。
隨著全球商業航天的發展,以美國SpaceX公司為代表的一批商業航天公司,正在抓緊布局低軌衛星互聯網。而在我國,自2015年以來,商業航天事業蓬勃發展,但是依然面臨著技術、模式等諸方面的難點和痛點。如何破局,如何能在未來的滿天“星座”中占據一席之地,仍待探索。
國內:衛星工廠相繼落地
什么是衛星互聯網?
中國長城工業集團航天國際合作研究中心秘書長汪勇說,衛星互聯網是指以衛星為網絡節點的互聯網絡,是衛星通信和互聯網業務結合的產物,廣義的衛星互聯網指的是能夠提供互聯服務的所有衛星通信網絡,新基建的概念中,特指的低軌通信衛星系統,能夠直接面向公眾提供端到端的衛星通信服務。
與已經成熟的地面網絡相比,衛星互聯網的作用更多是一種補充與融合,形成全球覆蓋、天地一體的網絡通信生態。
近年來,國內企業紛紛推出自己的星座計劃,鴻雁、虹云、天象等,計劃衛星數量達到2000多顆。作為中國首家自主研發低軌衛星的汽車企業,吉利也于2018年開始布局天地一體化出行生態。
今年4月20日,衛星互聯網被我國首度納入新基建范疇,成為我國商業航天發展的分水嶺。銀河航天、九天微星等知名商業航天企業相繼落地自己的衛星工廠。
9月,四川省首次將“新型衛星互聯網”納入了新基建,衛星互聯網國家隊——中國衛星網絡通信集團公司也正在籌建之中。
剛需:萬億市場潛力巨大
在這些布局的背后,是發展衛星互聯網的剛性需求。
據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研究員賀連星介紹,2019年,我國衛星互聯網市場規模接近700億元,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超過800億元,隨著商業航天市場的逐步開放,中國衛星互聯網將迎來爆發式發展。
而且,衛星互聯網也有其鮮明的市場機遇。其典型的業務場景包括飛機、郵輪等地面運營商無法提供網絡服務的場所,以及工業互聯網、傳感網接入服務,可以與地面的國內骨干網、跨國的海底電纜實現融合,構筑天地一體的骨干網絡。
從全球范圍來看,至2019年,還有36億人口沒有接入互聯網,至少還有70%的地表為衛星互聯網留下了信號輻射的空間。
因此,賀連星認為,發展衛星互聯網具有高度戰略意義,其不僅是未來實現萬物互聯的重要一環,也有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并且蘊藏著萬億規模的新興產業市場潛力。
競爭:頻軌資源急需搶占
目前,我國衛星互聯網發展所面臨的一個極其緊迫的問題是,頻(譜)軌(道)資源的搶占問題。
賀連星介紹說,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規定,同步軌道實行公平分配,其他軌道與頻譜則實行先登先占的原則,因此許多國家和企業都在建設自己的星座,根據不完全統計,全球至少已經有16家以上的公司,推出了自己的衛星星座計劃,衛星數量超過了5萬顆,其中SpaceX的星鏈計劃,提出要在2027年之前,在圍繞地球周圍的低、中、高三個軌道上發射4.2萬顆衛星,截止2020年6月,已經發射衛星540顆,而亞馬遜的3236顆衛星的計劃,也已獲得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的批準。
但是,整個低軌衛星星座的空間容量僅為6萬顆左右,預計到2029年,地球近地軌道將部署約5.7萬顆衛星,其中最好的資源、最好的軌道都被SpaceX給占了,軌位空間可以說是所剩無幾。
在頻率資源上,我國在低軌衛星主要頻段Ku和Ka的申報上已經落后,更高的Q、V、頻段和太赫茲頻段需要提前部署。
賀連星還指出,根據梅特卡夫定律,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節點數的平方正相關,也就是說,發射的衛星數量越多,空間互聯網的總價值就越高。
“這也是為什么各家都在搶占衛星資源的重要原因。”賀連星說。
汪勇同樣認為,衛星互聯網的發展首先就是緊迫性,美國巨頭企業OneWeb馬上就要走出破產陰影,將在今年12月份發射新的一批36顆衛星,而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即將進行全球公測,亞馬遜的頻段已經正式批復,Facebook的試驗星也在上個月剛剛升空。可以說,競爭者們都在緊鑼密鼓地發展。
難點:國內成本遠超國外
除了頻軌資源方面的競爭,在技術、成本等方面,國內企業也在面臨著國外先進公司的巨大挑戰。
衛星互聯網領域的主要風險在于建設周期長、資金投入大、運營管理水平高、盈利模式不清晰。
賀連星說,在衛星制造和發射成本方面,中國企業是國外最先進企業水平的4-10倍,所以要減少重復建設,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
他建議,最適合國情的發展思路,還是以國家牽頭與出資為主,央企、民企共同參與,鼓勵風投及民間資本加入的路徑,充分發揮舉國體制的協調優勢,提高資金與人力資源利用效率。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衛星運營產業總工程師、航天海鷹衛星運營事業部總經理袁鴻翼則認為,希望通過商業航天的發展,通過技術的變動帶來產業的變動,進一步擁抱產業互聯網,構建一個全新的生態發展形勢。商業航天與傳統航天不同的是要體現商業價值,以市場為推動,市場和資本雙驅動,后期回報前期投資,形成閉環式的發展形勢,希望衛星業主、運營方等方面,形成一個共生關系,最終形成衛星即服務的落地場景。
探索:商業模式如何構建?
更為業界所困惑的問題,是衛星互聯網的商業模式。
從國外經驗來看,似乎對于衛星互聯網的商業模式稍顯清晰。SpaceX的目的就是要解決北美地區富裕農民的上網問題,亞馬遜則并沒有將自己定位為衛星運營商,而是要利用衛星互聯網接入來獲取更多的用戶。
天儀研究院創始人兼CEO楊峰說,中美兩國的情況很不一樣,從美國來說,其地面網絡通訊的覆蓋遠沒有中國做得好,這就給衛星互聯網的應用提供了空間,而且美國在全球開展軍事行動,也有很強烈的衛星通信需求,所以SpaceX的崛起,背后得到了美國軍方的支持。
對于衛星互聯網的應用,中國電科第七研究所移動通信創新中心主任、研究員桂振文認為,目前來看,有兩大剛需應用場景:一是海洋,二是邊遠山區。前者為移動互聯網覆蓋不了的地方,后者對于移動互聯網建設成本非常高。
但是,對于這兩大應用場景,賀連星則認為,并不能構成衛星互聯網的殺手級應用,他更為看好衛星互聯網在物聯網領域的作用,預計會形成數以千億的市場。
賀連星還說,20年前,在發展3G技術的時候,很多專家都不知道3G究竟能干什么,但是現在回過頭看會發現,3G技術真正解決的是人們利用碎片化時間的需求。因此,對于衛星互聯網這一新領域,也要站在未來的角度看現在,而不是一味追求一個明確的答案。
汪勇認為,讓星座的建設者去解答這一問題,就如同當年蘋果推出智能手機,還要讓其列舉出會有多少APP一樣,沒有必要。
“我相信,將新基建建設好了,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限的,對于建設者來說,首先是活下來。在全球大趨勢下,最終可能只有兩三家存活下來,我曾經提出過,這里面必須要有中國的星座計劃。”汪勇說。
發展:投資機構興趣濃厚
雖然商業模式的構建仍需時日,但是資本卻展現出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
2015年至2019年,全球范圍對于商業航天的投資額達到了111億美元,是此前五年的十倍,其中大約一半的資金都流向了SpaceX和OneWeb兩家巨頭,催生出了大約800多家的初創航天企業。在國內,2019年,我國在商業航天領域的投資總額超過了50億元。
廣州一知名投資機構負責人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他們非常看好衛星互聯網產業,并且樂觀地認為,這將會是一個如同移動互聯網一樣的新的產業生態,因此,他們已經對中國的商業航天領域開展了一年多的調研,拜訪了盡可能多的機構,正在積極尋找合適的項目進入。
“我們對于未來是非常看好的,相信在5年左右的時間內,這就將成為一個新的商業藍海,所以要抓住時機提前布局。”該負責人表示。
廣東省物流行業協會數智化轉型顧問賀國煌表示,對于衛星互聯網的未來,重要的是發現市場,去創造需求,物流行業的電商至少在未來十年還會處于蓬勃發展期,市場容量非常大,應該要從創新的角度,打開衛星互聯網的市場。他還認為,未來科技競爭的核心會在通訊,衛星互聯網的現狀很像10年前的電商,從十年后的未來來看現在,市場空間會很大。
標簽: 低空軌道迎激烈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