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
在技術研發中,一般的思路是生產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
生產一代指已進入市場的產品,儲備一代指準備推向市場的第二代產品,研發一代指研制第三代產品。
對于科技企業的投資,也基本可以這么來判斷。
對于機器人億嘉和而言,生產一代指的是電力機器人,包括巡檢機器人和帶電作業機器人;儲備一代指的是剛剛探索市場的消防機器人;研發一代或許是醫療等其他機器人。從難度而言越來越大,技術壁壘也越來越強。
機器人廠商有很多,初級的廠商是用現成的組件進行拼裝,高級的廠商會開發自己的核心引擎和算法,甚至平臺。
在億嘉和的參股公司中,有一家叫南京佗道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要方向是醫療機器人,后續可以關注一下。
5G不夠成熟,增速將放緩?
最近關于5G的討論比較多,包括鄔賀全院士有現在5G技術不夠成熟、運營成本極高的說法,華為運營商BG總裁丁耘表示:中國5G網絡世界規模最大,但用戶體驗存在著“假、啞、差”三個問題。等等。有朋友問我,這是不是說明中國的5G要放緩了。網上看了資深的通信人,飛象網項立剛老師的一篇微博,深以為然,貼出來分享給大家。
1,我基本不太相信高校里人對產業的判斷,他們可能做某一項技術是可以的,做科普我相信也是不錯的,查資料的能力很強,技術也較為系統。但是沒有創過業,有過實踐經驗,沒有在產業中歷練與理解,尤其不能和一線進行深入調研和研究,聽到的信息是只言片語,就很難理解產業的突破和改變。他們往后看,做點總結是可以的,往前看,找到前瞻的機會甚至大膽的嘗試,那是不會的。所以很難看清產業的未來。
2,對于5G應用的領域是工業領域和消費者基本無關的說法,我是堅決反對的。這是根本不理解網絡對于社會生活方式和商業模式改變的價值。在2G時,我們認為電子游戲就得用電腦玩,3G到來,玩點手游,體驗很一般,沒有人相信手游會有大機會。但是4G的出現,在所有的游戲都變成了在線游戲,這個市場巨大增長,甚至桌面游戲都在用手機來認證、支付。
今年網絡沒有建設好,服務不行,就臆斷5G和消費者無關,我相信這就是沒有認真研究和觀察。
我們在3G開始時,以為手機上網那就是有錢人、年輕人的專利,上網干什么,查新聞、看信息、收郵件。沒有人相信移動支付、移動電子商務、共享單車會成為巨大機會,更沒有人理解抖音的價值。
5G改變的不僅是生活場景,還會是商業模式。(具體建議大家去看《5G機會》一書。)
3,鄔賀全院士有現在5G技術不夠成熟、運營成本極高的說法,和4G相比,當然5G就是不成熟,需要不斷完善技術。但是技術完善,是關著門等待,在實驗室里把技術能做成熟嗎?如果在實驗室里,技術永遠是不成熟的,我們通信業幾十年來,都是實驗室、外場試驗、現網建設,在網絡部署中不斷發現問題,逐漸完善。運營商成本也在運營中,不斷爭取政策、積累經驗、發現問題,提升改造。沒有5G網絡,沒有5G業務,5G會做成熟嗎?顯然不可能。
4,華為運營商BG總裁丁耘表示:中國5G網絡世界規模最大,但用戶體驗存在著“假、啞、差”三個問題。有人認為這樣5G投資就得謹慎了,這相信這是完全會錯了意。
丁總講5G存在“假、啞、差”的問題,是要告訴大家,別覺得中國5G建設規模已經是世界上最大了,但是還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要多投入,由華為來解決。存在問題,就不做了,就收縮了,那還要華為來干什么?
5,所謂運營商對5G大網疑慮重重的說法,我相信陳先生不太有機會接觸到電信運營商的領導。我一年和運營商領導至少有幾十的交流,參加大量的活動,到地方運營商去講課。最近很多地方拉著政府做5G項目的啟動,都要讓我去講一講5G對經濟推動的價值。和地方運營商交流中,當然大家是有壓力的,上一個新的網絡,自然需要投資,也增加了運營商成本。但是各家運營商要爭奪5G用戶,就很讓這些用戶每月平均支出,從原來的幾十元,上升到百元以上,電信運營商要爭奪的最重要的殺手锏就是5G網絡的能力。
隨著用戶量的增加,采用4G的技術,一個小區里用戶量達到飽和,是無法進行升級的,因為一個基站只能提供1GB左右的流量,而一個5G基站可以提供20GB左右的流量,僅就是讓用戶有較好的上網體驗,5G也是必須的選擇。
今年,電信運營商原計劃建設50萬個基站,現在這個任務已經完成了,年底還會建設15-20萬個基站。達到75萬個以上。明年這個數目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6,沒有4G,就不會有農村的電子商務,就不會有抖音、快手,也不會有TikTok的強大與移動互聯網的思維。未來的電子商務、遠程教育,一定是需要覆蓋全中國的5G網絡,而且這個網絡就是面向普通消費者的。有了這些,網上高清直播才能成為新農活。在地鐵里上個網課,才不會被堵住,用起來總是卡。還有許多可以說的,還是建議大家去看看我的新書《5G機會》。
標簽: 走一步看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