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輛滿載6000盒腫瘤新藥的冷鏈貨車緩緩從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駛出。在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后僅半個月,由和黃醫藥獨立研發的索凡替尼膠囊就在蘇州工業園區完成首批藥品生產,并發往全國各地,為非胰腺神經內分泌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在蘇州工業園區,這樣的范例數不勝數。一粒粒創新種子從扎根到發芽,一批批創新產品邁步產業化,蘇州工業園區“十年磨一劍”的堅守不斷結出碩果。在生物醫藥領域,這里已集聚相關企業1700多家,產值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長,2020年產值破千億元,近3年獲批的生物一類新藥臨床批件數量約占全國22%,累計批準生產上市新藥9款。
當土地資源日益匱乏,用什么帶動新一輪競爭優勢?早在跨入新世紀伊始,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時間區間的蘇州工業園區就聚焦科技創新“一號動能”,發力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產業。如今,在這片創新熱土上,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創新型企業迅速成長,新興產業迎來“井噴”,發展動能加速轉換。
產業培育機制助力創新跨越
2007年,兩棟灰橙相間的大樓拔地而起,伴隨著第一批十幾家公司進駐,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成了工業園區最早的生物醫藥孵化載體,由專門組建的國資公司建設運營。隨后的十余年間,蘇州工業園區扮演著“園丁”的角色,瞄準生物醫藥領域高精尖的“創新種子”,給予細心呵護。
建設超10個重大公共技術平臺,涵蓋孵化、加速、成長等企業全生命周期為研發創新提速;每年舉辦的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等活動,成為各類資源交流互動的國際化平臺;中科院藥物所蘇州研究院、中國醫科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等研究平臺,集聚在創新企業周邊。
在推進創新發展的過程中,蘇州工業園區持續加大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和資金鏈布局,探索形成了“八個一”特色(新興)產業培育機制,即:制定一個產業規劃、組建一家國資公司、建設一個產業園區、引進一批大院大所、設立一只產業基金、成立一個服務機構、搭建一批合作平臺、打造一個品牌盛會。以生物醫藥產業為例,如今上下游產業鏈不斷完善,蘇州工業園區已形成國內最完整的涵蓋新藥創制、醫療器械、生物技術的特色產業集群,在2020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競爭力排名中,產業、人才競爭力均位居第一,實現了“從0到1”的創新跨越。
“一粒米”撬動千億級產業集群
芯片被稱作“工業糧食”,FPGA(可編程邏輯門陣列)是集成電路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芯片。為打破進口FPGA產品的長期壟斷,坐落于蘇州納米城的中科億海微電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在扎根發展的幾年間已實現“跳躍”式追趕。目前公司已成功實現千萬門級FPGA的產業化。
在蘇州工業園區,“一粒米”撬動起千億級產業集群,這離不開納米生態閉環效應的支撐——園區建立的聚焦產業、分層分類的企業培育扶持體系。為加快推進企業上市,2011年起實施科技企業“扎根計劃”,預留近萬畝土地為規模化發展的科技型企業提供扎根空間。“我們實施了企業上市‘金色苗圃工程’,在土地資源、技術服務、融資信貸等方面對擬上市企業提供全方位支持。”園區相關負責人說。
聚焦人才、平臺、資本等環節,過去的一年,蘇州工業園區一步一個腳印完善創新生態圈——出臺“人才新政30條”,制定19項外國人才工作生活便利化服務舉措,創新實施金雞湖合伙人計劃,全年新增市級以上領軍人才138人,創歷史新高;中科大蘇州高等研究院簽約并啟動建設,蘇州超級計算中心投入運行,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蘇州)分子診斷技術創新中心啟用;新增產業載體面積210萬平方米,設立100億元政府產業投資基金、20億元天使母基金等,撬動各類社會資本超1100億元。
開放創新融合提升競爭力
去年年底,總部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沛嘉醫療科技(蘇州)有限公司與專注于開發經導管二尖瓣置換(TMVR)系統以治療二尖瓣反流患者的醫療器械公司HighLife簽署獨占許可協議,為國內患者治療提供全球領先的解決方案。
“我們深信和國際機構在創新上的合作能為更多病患帶來希望。”在沛嘉醫療董事長張一看來,此次合作將進一步夯實公司在結構心臟病領域技術領先地位。
本土創新企業牽手知名跨國公司,這不是第一次。“我們希望在兩者之間搭建一個平臺。園區也將以產業政策作為保障,以親商服務作為依托,促進企業之間在技術、人才、資本、市場、產業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進一步推動整個區域的開放、創新、融合。”園區投資促進局副局長肖雪說。
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推動開放與創新結合,蘇州工業園區早已行動起來,率先提出了區域開放創新理念,面向全球匯聚各類創新資源,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圍繞產業發展需求規劃建設10平方公里的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先后引進31所中外知名院校、15家科研院所“國家隊”入駐,同時積極融入全球主流創新網絡,設立中外合作創新中心21個。此外,蘇州工業園區入選全國第三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成為全國8個全球化創業方向示范基地之一。
蘇州工業園區
作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首個旗艦型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近年來圍繞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目標,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聚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創新資源加速集聚,創新產業爆發增長。
2020年,園區全年新引進科技創新項目1086個,其中新興產業占比82%;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產業總產值達2494億元,增長22.9%;全年認定國家高企744家,有效期內國家高企1837家,增長31%;2630家企業入庫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較上年翻番;新增上市企業12家(含已過會),占全市近1/3;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4.5%;企業研發投入達186億元,增長29%;新認定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25家,占全市40%。
標簽: 創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