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為麒麟芯片斷供,到全球多行業“缺芯”,再到近日手機廠商也喊出“不是缺,是極缺。”這樣的呼聲,芯片這個之前我們很少關心的領域,如今成為了覆蓋手機、汽車、游戲設備等供應鏈的一個熱點。
多數人并不清楚為什么現在這么“缺芯”?但在這股關注芯片的熱浪之下,中芯國際這家2000年成立的中國本土最大的芯片廠商,吸引了從未有過的輿論、市場和資本關注,也從過去的幕后推到了前臺。
芯片短缺只是某個產業鏈在某個特定的時期的暫時現象,現在有,以前也有,未來也會出現,為什么今天這個芯片問題會被放大?有三個主要原因:
一是芯片短缺源自于芯片代加工的產能受限,像臺積電、聯電、三星包括中芯在內主要的幾個芯片代工廠的產能其實是滿負荷的,但隨著疫情的趨勢變動,消費回暖,過去積累的需求集中爆發導致芯片的供應不足;二是手機芯片越來越高端,具備5nm芯片代加工的廠商全球屈指可數,但需求越來越大導致的供求矛盾;三是因為華為被斷供引發的“卡脖子”熱議,激發了國人對民族產業擔憂的情緒。
而中芯國際作為中國少有的具備芯片量產能力的企業,自然被民眾寄以厚望,中芯國際如果具備臺積電的實力,那該多好啊!
只是有個邏輯要理清楚:不是臺積電不想為華為生產麒麟高端芯片,而是臺積電被美國限制住了,所以現在臺積電只得乖乖地為蘋果、高通等美國企業服務,產能都被幾家美國巨頭壟斷了,哪有心思生產其它芯片呢?
但是,臺積電無論如何發展,也不影響中芯國際在國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賦予的期望,那么,中芯國際已經發展20年了,還有機會發展成和臺積電一樣的企業嗎?
臺積電美股市值截至到2021年3月5日達到了6000億美元,與阿里巴巴只相差兩百多億市值,而中芯國際A股市值為4580億元,美股市值僅55億美元,與臺積電相差甚遠。
正因為考慮到美股估值過低以及芯片屬于中國的戰略性產業地位,中芯國際在2019年5月退美回國,成為 “A股科創板+港股” 上市公司。
不可否認的是,臺積電從1987年創立,到1997年美國上市,臺積電的發展與美國市場的依存密不可分,而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雖然也是中國臺灣人,但中芯國際是實實在在的國內本土半導體企業,從企業屬性看,中芯國際也不可能成為和臺積電一樣的企業。
中芯國際的成立和發展是上個世紀末上海浦東發展的一個大手筆,彰顯了當年上海浦東開發決策者的深遠眼光。
1997年,50歲的留學歸國博士江上舟是上海市經委的副主任,他最主要的工作是調研浦東未來的產業方向,通過對全球范圍內主要經濟體的研究,他的結論是:
集成電路是中國非干不可的工業,上海應該搞這個產業,張江要成為中國的硅谷。
因為江上舟的努力,這個半導體產業的方向定下來了,今天我們想來這個決策是如此地英明。
此時剛好臺積電為了對抗競爭對手聯電,在2000年把張汝京創立的臺灣世大半導體給收購了,張汝京不甘心,就在此時,上海浦東要發展半導體,這正是張汝京的長項,心懷報國之心的張汝京于是帶領一部分工程師到上海,創立了中芯國際。
可以說,當年上海浦東的前瞻性半導體產業發展思路與張汝京的理想抱負不約而合,開啟了中國半導體代工產業的新發展空間。
張汝京和張忠謀一樣,都有在美國德州儀器的工作經歷,然后張汝今在臺灣也自建代工廠,具備豐富的代工管理和晶圓代工、DRAM芯片生產經驗,同時也在半導體行業擁有廣泛的人脈網絡。
張汝京的半導體行業優勢加速了中芯國際的發展,僅僅四年多時間,公司在美港上市,成為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的快速發展還帶動了上海浦東張江的半導體產業發展,現在已經有200多家企業從事晶圓制造、芯片設計等半導體相關的研究和生產,可謂是中國的“硅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年中芯國際成為點亮中國半導體代工發展的星火,為今天我們解決芯片問題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那么從這個意義上看,中芯國際盡管實力不如臺積電,但無疑其存在對于中國半導體發展的價值和意義超過了其它任何層面,非臺積電可比,也無需和臺積電比較,中芯國際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價值和臺積電完全不一樣。
不過,在2009年11月,張汝京從中芯國際離職,據說是受到臺積電指控中芯國際侵犯專利事件影響,但是張汝京仍然在為國內的半導體行業進行探索,相繼成立兩家公司分別著力于半導體硅片生產和芯片整合元件制造。
中芯國際并沒有因為張汝京的離職而減速,張汝京也并沒有因為離開而放棄半導體,只是張汝京此人必將在中芯國際的發展歷史打上深深的烙印。
那么,中芯國際相比臺積電缺的是什么呢?不缺市場和人才,不缺政策和資金,缺的是供應鏈,高精度光刻機一直是制約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的關鍵,沒有5nm工藝光刻機就無法生產高端的5nm芯片,而臺積電就沒有這個阻礙,可以輕松地從ASML進口高精度光刻機。
可喜的是,近日中芯國際宣布,公司與荷蘭光刻機制造商ASML簽訂了采購協議,隨著高精度光刻機在未來不斷引進,勢必提升中芯國際制造高端芯片的能力,也會推動整個半導體產業發展,同時,國產光刻機的不斷攻關成功也會帶來利好消息。
中芯國際的20年,走出了自我的發展道路,能否成為臺積電其實不重要,我們也許需要一個具備臺積電生產能力相當甚至超過的中芯國際,但更需要的是一個完全本土化的芯片巨頭,在未來實現技術自主、產能自主和品牌自主。
“卡脖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擺脫之道,被卡住脖子而掙扎窒息,中芯國際能否成為未來解決芯片卡脖子問題的關鍵突破?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標簽: “臺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