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妞xxxhd露脸偷拍视频_亚洲一区在线视频观看_97在线看_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一区二区_亚洲网在线_免费观看一级淫片

科技創新高地打造 成為助力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引擎

2021-05-19 10:44:29

4月22日,以“自主創新育動能,園城蝶變開新局”為主題的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全面啟動活動在東莞舉行。活動期間,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正式奠基,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松山湖未來學校、巍峨山科學家森林公園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同步啟動,18位著名院士專家受聘擔任科學城顧問,8家科技企業牽手中科院系統,推動一批高新技術轉化落地……以全面啟動活動為起點,松山湖科學城邁入全新發展階段,將在更高起點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為助力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引擎。

副省長王曦,趙忠賢、陳和生、王恩哥、陳新滋、何鏡堂、李國杰、田剛、孟建民、俞大鵬、汪衛華、方忠等20多位院士,省直有關部門領導,東莞市四套班子領導等出席本次活動,東莞市直有關部門、鎮街(園區)主要負責人,行業專家、企業代表、新型研發機構代表等參加活動。

超千億投資擘畫未來科學城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復同意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共同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這也是全國第4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標志著松山湖科學城成為承載國家科技戰略的新平臺。

加快建設大灣區綜合性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增強國際科技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一環。“東莞始終堅持創新第一動力,加快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四大創新體系’,全力推動創新生態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東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梁維東表示,目前東莞R&D占比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高企數量位居全國地市級第二,人才總量超過235萬人,高層次人才達到15.6萬人,創新能級得到全面提升。

梁維東提出,東莞將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長遠的戰略眼光、更飽滿的精神狀態,堅持舉全市之力高水平推進松山湖科學城建設,努力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科技創新高地和高品質產業新城,為東莞乃至全國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

立足國家戰略需求,接下來,松山湖科學城將在科研基礎、城市配套、民生服務等領域全面發力,推動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其中,包括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等高校,科學島、未來學校、悅榕莊酒店、國際會議中心等一大批高品質城市配套項。據統計,項目預計總投資1172億元(不含產業投資項目,其中十四五期間總投資超千億元)。

超千億投資先后落地,將推動松山湖科學城邁入發展快車道,進一步建設大設施、運行大平臺、集聚大學者、承擔大任務、產出大成果,成為引領大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

攜手中科院創新資源助力高質量發展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是廣東省首批啟動建設的省實驗室之一,同時也是松山湖科學城“四梁八柱”體系的重要支撐平臺。實驗室輕元素材料團隊研究成果“實現尺寸最大、晶面指數最全單晶銅箔庫的可控制備”入選“2020年中國十大重大技術進展”和“2020年度中國半導體十大研究進展”;非晶材料課題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溫塊體金屬玻璃”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近期,實驗室研究團隊通過技術集成創新,又成功研制出基于國產部件的先進激光鍍膜設備,將國產超導薄膜應用技術推上新臺階。

“啟動三年來,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人才隊伍量質齊升,朋友圈不斷開放擴大,科研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卓有成效。”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王恩哥表示,創新、開放、交叉、匯聚是國際科技發展和競爭的大勢所趨。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的全面啟動,給材料實驗室注入了強勁發展信心,對推動區域科技創新增添了強大助力。他表示,下來將持續完善實驗室四大板塊布局,系統打造“前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究→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模式,探索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關的實踐經驗,力爭在轉化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鐵索橋,推動更多優質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

東莞在科技創新以及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方面取得的長足進展,離不開以中國科學院為代表的高水平創新力量的支持與幫助。在中科院支持下,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和眾多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臺在東莞落地,32個中科院系統創新團隊落地東莞,集聚科研人員超千人,同時有眾多科技成果在東莞實現轉移轉化。

為進一步加強與中科院院屬單位的科技合作,更好地引進中科院的人才和科技資源,東莞特別設立了“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東莞專項”,市財政將每年安排5000萬元預算,每年聚焦2-3個技術領域,促進中科院相關領域院屬單位與東莞企業的合作,開展技術研發攻關、集成應用、工程化示范和產業化推廣。

活動期間,廣東匯興精工智造股份有限公司與中科院自動化所合作的“基于數據驅動的高端制造業生產設備故障診斷及預測研究及應用”項目;東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中科院金屬所科研合作的“醫用級可降解鎂基金屬的規模制備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等共8個創新項目成功集中簽約,未來將進一步助力松山湖科學城高質量發展。

聘任18位院士組建最強“智囊團”

人才是推動創新發展的基礎和動力。目前松山湖各類人才突破9.9萬名,擁有雙聘院士16名,另有33名院士通過項目合作等特聘方式在園區開展科研工作,擁有的國家級人才達68人。高水平、多層次、多領域的人才隊伍,為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提供了最強智力支撐。

為高水平推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松山湖科學城還聘請一批高層次院士、專家、學者擔任松山湖科學城科學顧問。首批聘任的18位院士都是在相關學術領域有著突出成就和深遠影響的專家。

活動期間,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肖亞非先后為11位到場的院士頒發顧問聘任書。其中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高溫超導奠基人趙忠賢院士,以及李國杰、何鏡堂、陳新滋、田剛、陳和生、王恩哥、孟建民、俞大鵬、汪衛華、方忠等院士。

此外,首批顧問還包括李德仁、方濱興、高松、金紅光、王貽芳、徐濤、邵新宇等知名院士專家。未來,松山湖科學城的科學顧問將對松山湖科學城發展中全局性、戰略性和長期性的重大問題,提出具有前瞻性、高水平的咨詢意見和建議,以“最強大腦”共同為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提供一流智力支持。

將建設大灣區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學

活動中,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奠基儀式同期舉行。大灣區大學籌建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表示,籌建大灣區大學充分彰顯了廣東省和東莞市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格局視野、氣魄胸懷和堅毅決心,將堅持創新為要,在體制機制、教學科研體系等頂層設計方面,對標國內外一流大學,進行探索創新;堅持以人為本,面向全球,招賢納才,加快組建高水平的創校團隊和教學科研團隊,以優質的教學育人;堅持質量為先,以高水平、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籌備,在校園建設上體現大灣區特色,在學校治理及教學科研上體現大灣區水平,把大灣區大學辦成一流的教學研究重鎮。

據了解,大灣區大學定位為以理工科為主的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學,擬開展本科生、碩士及博士研究生全日制學歷教育,重點聚焦物質科學、先進工程、生命科學、新一代信息技術、理學、金融等六個方向開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學校同步在東莞市松山湖科學城和濱海灣新區威遠島設置校區,預計2023年招生辦學。

4月22日,以“自主創新育動能,園城蝶變開新局”為主題的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全面啟動活動在東莞舉行。活動期間,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正式奠基,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松山湖未來學校、巍峨山科學家森林公園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同步啟動,18位著名院士專家受聘擔任科學城顧問,8家科技企業牽手中科院系統,推動一批高新技術轉化落地……以全面啟動活動為起點,松山湖科學城邁入全新發展階段,將在更高起點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為助力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引擎。

副省長王曦,趙忠賢、陳和生、王恩哥、陳新滋、何鏡堂、李國杰、田剛、孟建民、俞大鵬、汪衛華、方忠等20多位院士,省直有關部門領導,東莞市四套班子領導等出席本次活動,東莞市直有關部門、鎮街(園區)主要負責人,行業專家、企業代表、新型研發機構代表等參加活動。

超千億投資擘畫未來科學城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復同意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共同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這也是全國第4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標志著松山湖科學城成為承載國家科技戰略的新平臺。

加快建設大灣區綜合性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增強國際科技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一環。“東莞始終堅持創新第一動力,加快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四大創新體系’,全力推動創新生態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東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梁維東表示,目前東莞R&D占比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高企數量位居全國地市級第二,人才總量超過235萬人,高層次人才達到15.6萬人,創新能級得到全面提升。

梁維東提出,東莞將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長遠的戰略眼光、更飽滿的精神狀態,堅持舉全市之力高水平推進松山湖科學城建設,努力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科技創新高地和高品質產業新城,為東莞乃至全國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

立足國家戰略需求,接下來,松山湖科學城將在科研基礎、城市配套、民生服務等領域全面發力,推動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其中,包括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等高校,科學島、未來學校、悅榕莊酒店、國際會議中心等一大批高品質城市配套項。據統計,項目預計總投資1172億元(不含產業投資項目,其中十四五期間總投資超千億元)。

超千億投資先后落地,將推動松山湖科學城邁入發展快車道,進一步建設大設施、運行大平臺、集聚大學者、承擔大任務、產出大成果,成為引領大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

攜手中科院創新資源助力高質量發展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是廣東省首批啟動建設的省實驗室之一,同時也是松山湖科學城“四梁八柱”體系的重要支撐平臺。實驗室輕元素材料團隊研究成果“實現尺寸最大、晶面指數最全單晶銅箔庫的可控制備”入選“2020年中國十大重大技術進展”和“2020年度中國半導體十大研究進展”;非晶材料課題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溫塊體金屬玻璃”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近期,實驗室研究團隊通過技術集成創新,又成功研制出基于國產部件的先進激光鍍膜設備,將國產超導薄膜應用技術推上新臺階。

“啟動三年來,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人才隊伍量質齊升,朋友圈不斷開放擴大,科研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卓有成效。”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王恩哥表示,創新、開放、交叉、匯聚是國際科技發展和競爭的大勢所趨。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的全面啟動,給材料實驗室注入了強勁發展信心,對推動區域科技創新增添了強大助力。他表示,下來將持續完善實驗室四大板塊布局,系統打造“前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究→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模式,探索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關的實踐經驗,力爭在轉化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鐵索橋,推動更多優質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

東莞在科技創新以及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方面取得的長足進展,離不開以中國科學院為代表的高水平創新力量的支持與幫助。在中科院支持下,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和眾多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臺在東莞落地,32個中科院系統創新團隊落地東莞,集聚科研人員超千人,同時有眾多科技成果在東莞實現轉移轉化。

為進一步加強與中科院院屬單位的科技合作,更好地引進中科院的人才和科技資源,東莞特別設立了“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東莞專項”,市財政將每年安排5000萬元預算,每年聚焦2-3個技術領域,促進中科院相關領域院屬單位與東莞企業的合作,開展技術研發攻關、集成應用、工程化示范和產業化推廣。

活動期間,廣東匯興精工智造股份有限公司與中科院自動化所合作的“基于數據驅動的高端制造業生產設備故障診斷及預測研究及應用”項目;東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中科院金屬所科研合作的“醫用級可降解鎂基金屬的規模制備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等共8個創新項目成功集中簽約,未來將進一步助力松山湖科學城高質量發展。

聘任18位院士組建最強“智囊團”

人才是推動創新發展的基礎和動力。目前松山湖各類人才突破9.9萬名,擁有雙聘院士16名,另有33名院士通過項目合作等特聘方式在園區開展科研工作,擁有的國家級人才達68人。高水平、多層次、多領域的人才隊伍,為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提供了最強智力支撐。

為高水平推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松山湖科學城還聘請一批高層次院士、專家、學者擔任松山湖科學城科學顧問。首批聘任的18位院士都是在相關學術領域有著突出成就和深遠影響的專家。

活動期間,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肖亞非先后為11位到場的院士頒發顧問聘任書。其中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高溫超導奠基人趙忠賢院士,以及李國杰、何鏡堂、陳新滋、田剛、陳和生、王恩哥、孟建民、俞大鵬、汪衛華、方忠等院士。

此外,首批顧問還包括李德仁、方濱興、高松、金紅光、王貽芳、徐濤、邵新宇等知名院士專家。未來,松山湖科學城的科學顧問將對松山湖科學城發展中全局性、戰略性和長期性的重大問題,提出具有前瞻性、高水平的咨詢意見和建議,以“最強大腦”共同為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提供一流智力支持。

將建設大灣區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學

活動中,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奠基儀式同期舉行。大灣區大學籌建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表示,籌建大灣區大學充分彰顯了廣東省和東莞市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格局視野、氣魄胸懷和堅毅決心,將堅持創新為要,在體制機制、教學科研體系等頂層設計方面,對標國內外一流大學,進行探索創新;堅持以人為本,面向全球,招賢納才,加快組建高水平的創校團隊和教學科研團隊,以優質的教學育人;堅持質量為先,以高水平、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籌備,在校園建設上體現大灣區特色,在學校治理及教學科研上體現大灣區水平,把大灣區大學辦成一流的教學研究重鎮。

據了解,大灣區大學定位為以理工科為主的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學,擬開展本科生、碩士及博士研究生全日制學歷教育,重點聚焦物質科學、先進工程、生命科學、新一代信息技術、理學、金融等六個方向開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學校同步在東莞市松山湖科學城和濱海灣新區威遠島設置校區,預計2023年招生辦學。

4月22日,以“自主創新育動能,園城蝶變開新局”為主題的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全面啟動活動在東莞舉行。活動期間,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正式奠基,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松山湖未來學校、巍峨山科學家森林公園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同步啟動,18位著名院士專家受聘擔任科學城顧問,8家科技企業牽手中科院系統,推動一批高新技術轉化落地……以全面啟動活動為起點,松山湖科學城邁入全新發展階段,將在更高起點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為助力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引擎。

副省長王曦,趙忠賢、陳和生、王恩哥、陳新滋、何鏡堂、李國杰、田剛、孟建民、俞大鵬、汪衛華、方忠等20多位院士,省直有關部門領導,東莞市四套班子領導等出席本次活動,東莞市直有關部門、鎮街(園區)主要負責人,行業專家、企業代表、新型研發機構代表等參加活動。

超千億投資擘畫未來科學城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復同意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共同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這也是全國第4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標志著松山湖科學城成為承載國家科技戰略的新平臺。

加快建設大灣區綜合性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增強國際科技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一環。“東莞始終堅持創新第一動力,加快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四大創新體系’,全力推動創新生態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東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梁維東表示,目前東莞R&D占比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高企數量位居全國地市級第二,人才總量超過235萬人,高層次人才達到15.6萬人,創新能級得到全面提升。

梁維東提出,東莞將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長遠的戰略眼光、更飽滿的精神狀態,堅持舉全市之力高水平推進松山湖科學城建設,努力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科技創新高地和高品質產業新城,為東莞乃至全國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

立足國家戰略需求,接下來,松山湖科學城將在科研基礎、城市配套、民生服務等領域全面發力,推動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其中,包括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等高校,科學島、未來學校、悅榕莊酒店、國際會議中心等一大批高品質城市配套項。據統計,項目預計總投資1172億元(不含產業投資項目,其中十四五期間總投資超千億元)。

超千億投資先后落地,將推動松山湖科學城邁入發展快車道,進一步建設大設施、運行大平臺、集聚大學者、承擔大任務、產出大成果,成為引領大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

攜手中科院創新資源助力高質量發展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是廣東省首批啟動建設的省實驗室之一,同時也是松山湖科學城“四梁八柱”體系的重要支撐平臺。實驗室輕元素材料團隊研究成果“實現尺寸最大、晶面指數最全單晶銅箔庫的可控制備”入選“2020年中國十大重大技術進展”和“2020年度中國半導體十大研究進展”;非晶材料課題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溫塊體金屬玻璃”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近期,實驗室研究團隊通過技術集成創新,又成功研制出基于國產部件的先進激光鍍膜設備,將國產超導薄膜應用技術推上新臺階。

“啟動三年來,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人才隊伍量質齊升,朋友圈不斷開放擴大,科研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卓有成效。”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王恩哥表示,創新、開放、交叉、匯聚是國際科技發展和競爭的大勢所趨。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的全面啟動,給材料實驗室注入了強勁發展信心,對推動區域科技創新增添了強大助力。他表示,下來將持續完善實驗室四大板塊布局,系統打造“前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究→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模式,探索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關的實踐經驗,力爭在轉化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鐵索橋,推動更多優質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

東莞在科技創新以及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方面取得的長足進展,離不開以中國科學院為代表的高水平創新力量的支持與幫助。在中科院支持下,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和眾多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臺在東莞落地,32個中科院系統創新團隊落地東莞,集聚科研人員超千人,同時有眾多科技成果在東莞實現轉移轉化。

為進一步加強與中科院院屬單位的科技合作,更好地引進中科院的人才和科技資源,東莞特別設立了“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東莞專項”,市財政將每年安排5000萬元預算,每年聚焦2-3個技術領域,促進中科院相關領域院屬單位與東莞企業的合作,開展技術研發攻關、集成應用、工程化示范和產業化推廣。

活動期間,廣東匯興精工智造股份有限公司與中科院自動化所合作的“基于數據驅動的高端制造業生產設備故障診斷及預測研究及應用”項目;東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中科院金屬所科研合作的“醫用級可降解鎂基金屬的規模制備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等共8個創新項目成功集中簽約,未來將進一步助力松山湖科學城高質量發展。

聘任18位院士組建最強“智囊團”

人才是推動創新發展的基礎和動力。目前松山湖各類人才突破9.9萬名,擁有雙聘院士16名,另有33名院士通過項目合作等特聘方式在園區開展科研工作,擁有的國家級人才達68人。高水平、多層次、多領域的人才隊伍,為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提供了最強智力支撐。

為高水平推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松山湖科學城還聘請一批高層次院士、專家、學者擔任松山湖科學城科學顧問。首批聘任的18位院士都是在相關學術領域有著突出成就和深遠影響的專家。

活動期間,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肖亞非先后為11位到場的院士頒發顧問聘任書。其中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高溫超導奠基人趙忠賢院士,以及李國杰、何鏡堂、陳新滋、田剛、陳和生、王恩哥、孟建民、俞大鵬、汪衛華、方忠等院士。

此外,首批顧問還包括李德仁、方濱興、高松、金紅光、王貽芳、徐濤、邵新宇等知名院士專家。未來,松山湖科學城的科學顧問將對松山湖科學城發展中全局性、戰略性和長期性的重大問題,提出具有前瞻性、高水平的咨詢意見和建議,以“最強大腦”共同為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提供一流智力支持。

將建設大灣區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學

活動中,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奠基儀式同期舉行。大灣區大學籌建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表示,籌建大灣區大學充分彰顯了廣東省和東莞市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格局視野、氣魄胸懷和堅毅決心,將堅持創新為要,在體制機制、教學科研體系等頂層設計方面,對標國內外一流大學,進行探索創新;堅持以人為本,面向全球,招賢納才,加快組建高水平的創校團隊和教學科研團隊,以優質的教學育人;堅持質量為先,以高水平、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籌備,在校園建設上體現大灣區特色,在學校治理及教學科研上體現大灣區水平,把大灣區大學辦成一流的教學研究重鎮。

據了解,大灣區大學定位為以理工科為主的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學,擬開展本科生、碩士及博士研究生全日制學歷教育,重點聚焦物質科學、先進工程、生命科學、新一代信息技術、理學、金融等六個方向開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學校同步在東莞市松山湖科學城和濱海灣新區威遠島設置校區,預計2023年招生辦學。

標簽: 科技創新高地

關閉
新聞速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新日韩精品 | 天天干夜夜操 | 国产亚洲网站 |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字幕精品久久 | 国产夜夜草 | 色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一区在线播放 | 能看av的网站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网址 | 中文一区在线 | 亚洲男女 |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 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 亚洲综合第一页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美女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播放 |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国内免费av | 国产黄色片在线观看 | 国产一卡二卡在线 |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鲁|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四 | 九九精品久久 | 久久久人| 男女xx| 一区二区欧美精品 |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 69亚洲视频| av三级网站| 国产一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国产视频 | 色综合综合 | 在线三级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