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17日,“華南農業大學—Molecular Plant作物科學前沿暨第十一期廣東中衡山論壇”在華南農業大學紅滿堂學術報告廳舉行。本次論壇采用現場和線上同步直播的方式,主題為“作物科學前沿技術的創新及在現代育種中的應用”,分為“組學研究與功能基因挖掘”、“作物-環境互作與養分利用”和“分子育種與未來農業”三個主題展開學術研討。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黃斌民、廣東省科學技術廳二級巡視員安建光、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鄧詣群出席論壇開幕式并致辭。論壇開幕式由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陳樂天主持。
本次論壇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指導,華南農業大學、國際頂尖學術期刊Molecular Plant、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主辦,生命科學學院、華農科學技術協會承辦,旨在交流“作物科學”領域最新的科研成果,探討我國現代生態農業轉型中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作物科學”領域科技研究的深入探討、學術思想的充分碰撞,形成一批新思路、新建議、新共識和新觀點,從而更好地服務我國現代農業,打好種業“翻身仗”。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李家洋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林鴻宣院士、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錢前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劉耀光院士等作物科學領域的20多位知名專家齊聚一堂,就各自研究領域的分別做了精彩的報告,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探討了作物科學領域的前沿性科學和應用問題,把脈現代農業的發展戰略方向。
《優薯計劃-基因組學指導的馬鈴薯綠色革命》、《作物去馴化進化機制及其遺傳基礎》、《小麥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水稻穗型粒型性狀的遺傳調控機制》……本次論壇主題鮮明,內容充實,專家們圍繞作物科學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和相關前沿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展開了深入的交流、探討。
其中,劉耀光在《水稻雜種不育的分子遺傳機制》報告中深入淺出地解析了秈粳稻亞種間雜種不育以及亞洲稻-非洲稻種間雜種不育基因的克隆與分子遺傳機制的研究,最終提出水稻亞種間/種間雜種不育的調控網絡模型。劉耀光在閉幕式還向同行們發起號召:“將我國建設成為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農業大國,任重而道遠,這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希望各位同行通力合作,在為我國打好‘種業翻身仗’中添磚加瓦。”
標簽: 種業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