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新能源機組可不用儲能設施,為新能源大規模應用帶來利好。3月16日從國網湖北電科院獲悉,近日該院在廣水成功實現多機并聯及電壓源帶電試運行1個月,標志著構網型新能源機組技術取得突破,首次在國內實現無儲能支撐新能源電壓源機組運行。
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新能源機組將大規模接入電網,由于其出力波動性大,間歇性強,給電網穩定帶來不容忽視的影響。傳統新能源機組,需要配套儲能設施,否則大規模并入電網后,面臨出現頻率電壓崩潰、功率振蕩、機組脫網等風險,威脅大電網安全。
構網型新能源機組是可獨立構建電網的機組,其電壓和功率更加穩定,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自2021年起,國網湖北電科院攻關構網型新能源機組“自同步電壓源控制技術”,設法提升已投運新能源機組改造、運維效率,降低投資成本。
研究團隊實現了在不增加儲能硬件投資下對新能源機組的電壓源控制,使其具備了同步電源的控制特性,并在廣水英姿寨風電場、寶林電站分別開展風機及光伏電源實際改造,改造新能源機組裝機共計95兆瓦,占廣水新能源總裝機的三分之一。其中,62MW的風電場場站不用配置儲能設施,預計可節省建設費用1000多萬元。
經過試運行,研究團隊對新能源機組近60種運行工況均進行了現場試驗,并掌握了電壓源特性及相關核心控制技術。“這種電壓源型控制技術還是國內首次應用在三模組光伏和直驅型風機上,取得了構網型新能源機組的歷史性突破。”中國電科院新能源所負責人表示。
下一步,國網湖北電力將持續推動新能源主動支撐技術研發和推廣,加快推進新能源及其配套調節性電源規劃,進一步提升電網對新能源發電的消納能力。
(文章來源:湖北日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