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保險市場在近幾年發展迅速,吸引著全球保險市場的目光。在近日召開的香港交易所走近上市公司系列峰會上,保誠、安盛等全球保險公司巨頭均表示,亞洲保險市場的發展空間巨大,對亞洲市場充滿信心。
數據顯示,近年來亞洲保險市場的保費規模呈現較快增長。花旗集團亞太區首席執行官Peter Babej援引麥肯錫的全球保險展望報告表示,自2010年以來,亞洲保險市場的毛保費增長了1倍,總保費在2010年中期超過了歐洲、中東和非洲。
2010年至2021年,亞洲地區的健康醫療保險年復合增長率增長了8%,為全球最高。受此驅動,從2010年至2021年,亞洲在全球保費總額中所占的份額從25%上升到了27%
Global Data的一份報告數據顯示,亞太地區的壽險業預計在2019年至2023年期間將以4.9%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這主要得益于人口老齡化和中產階級人口的增加,以及可支配收入增加。
與此同時,全球多家保險公司選擇在亞洲的資本市場上市。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歐冠升表示,截至2021年底,有17家保險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它們的市值占香港股市總市值的 5.5%。其中6家是全球按市值計算的前20大保險公司。
伴隨著亞洲保險市場地位的上升,全球保險公司表現出了對亞洲保險市場未來巨大發展潛力的看好。
保誠集團亞洲及非洲區執行總裁黎康忠表示,亞洲除了保費規模快速增長,人均收入、人均壽命也在不斷增加,因此,退休和醫療方面的保障需求會持續增長。而無論從保費收入占GDP的比重,還是人均保費來看,目前亞洲和歐洲、美國等地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市場空間巨大。
安盛亞非區行政總裁韋國敦則表示,全球醫療方面的保障缺口依然很大,亞洲占據了其中41%的缺口,所以亞洲的機遇很大。
保險公司該如何抓住亞洲市場的巨大機遇?黎康忠認為,首先要在亞洲市場有營運實體,且品牌需要被認可,而且考慮到不同市場的需求特點、支付力等不同,全球保險公司需針對亞洲不同地區推出不同的保險產品,以契合當地市場的特色,并需要進行專業的培訓和高效的數字化產品。
事實上,上述人士普遍認為,客戶需求和科技創新為保險業帶來不少新機遇。隨著科技和數據分析的應用,保險公司能通過新穎的方式與客戶建立關系。
“在亞太地區的許多國家,現在購買保險就像訂購一個比薩餅一樣簡單。考慮到消費者更傾向于與該地區企業進行數字化互動,這或許并不令人驚訝。”Peter Babej表示。
Peter Babej援引瑞再一份消費者調查表示,三分之二(66%)的受訪者將在線特征作為選擇保險的關鍵標準,尤其是在購買人壽和健康保險方面。在2021年初購買新的網上保單的人中,85%表示未來會復購。隨著行業持續轉型,創新和商業模式的持續演進將是關鍵。亞洲保險公司必須重新設想它們的價值主張和運營模式,使其貼合亞洲地區快速增長的中產階級的需求。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