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90年代滯銷的“破橘子皮”,到如今形成炙手可熱的產業集群,新會用30多年的時間,走出了一條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化道路。曾經的“果賤傷農”已成為歷史,“果不愁賣”成為常態。
梳理新會陳皮產業的發展脈絡,可以清晰地看到,和許多地區一樣,曾經的新會柑農,只把目光盯在賣果變現上,長期面臨產品附加值低,價格受市場影響波動大。市場機遇加上積極探索,新會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產業發展面臨的難點痛點,最終撬動起上百億元的產業鏈條。一塊小果皮背后的成功之道,同樣值得“品味”。
一是注重打造共生性公有品牌,建立農業生產標準。“新會柑”和“新會陳皮”兩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獲得,讓兩種農產品獲得了品牌效應,也收獲了品牌溢價。不僅如此,原料來源的唯一性,保證了深加工產品質量的穩定性,而新會陳皮價值的不斷提升,又維護了新會柑作為產品原料的價值。
如今,新會柑和新會陳皮種植、采摘、加工等環節,都有了各自的生產標準。為了讓標準清晰且統一,新會劃定了新會柑的產區,規定了新會柑的樹種,闡明了新會柑種植環境的特殊性,同時界定了三種果皮一年三季的采收時間。
二是注重豐富產品類型,抵御市場風險。在與普洱茶的合作過程中,新會借助小青柑的火爆在“藥食同源”的基礎上向茶飲進軍;當小青柑的熱度過去,市場風向發生變化時,新會借助柑果一年采三季的特點,及時調整發展重點。
【資料圖】
三是注重拉長陳皮產業鏈的完整性,實現價值收益閉環。陳皮具有“陳久者良”的特性,年份越久,價值越大,價格也就越高。但在南方潮濕多雨的天氣下,陳皮的晾曬和保存是一個難題。目前,新會當地多家企業正在著力打造標準化的倉儲,讓新會陳皮自然陳化的過程標準化,進而使新會陳皮的年份價值得到保證,讓新會陳皮的價值空間有更大提升。而且倉儲業態的建立,也會讓新會陳皮產業更進一步整合當地的資金、土地、廠房等生產要素,增強其產業鏈的完整性。
(文章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