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真正需要的是“用得到”的保險產品。保險產品的“用得到”,體現在一定賠付水平、支付功能及長期的服務陪伴。因此,保險的價值也主要體現在“幫到你”,包括幫客戶解決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幫客戶理解、獲取、使用保險。保險的價值要體現在理賠時,更要體現在平時的服務中。
□壽險公司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關鍵點,體現在客戶對健康、醫療、養老、照護、教育、財富等方面專業管理與服務的“真需要”上。保險可充分發揮支付方優勢,連接這些服務的供給方,滿足客戶的一站式需求。如今,壽險公司應該用好手上的牌照、資金、工具,解決老百姓“支付”的問題。
(資料圖片)
□壽險公司破局,須構建“產品+服務+生態+科技”的價值創造能力。科技作為連接生態、產品與服務的手段,不可或缺。隨著數字化應用的深入,保險公司能在客戶認知、興趣、購買、忠誠的全流程中對客戶行為與偏好進行全方位的洞察、刻畫,形成客戶資產,進而為特定客戶群體提供“用得到”的保險,在客戶經營中全程做到“幫到你”,為客戶創造他們“真需要”的價值。
2022年行將過半,從行業交流數據看,1至5月,壽險公司“老七家”的銀保渠道期交保費收入雖有5.5%的同比增長,但對公司價值和利潤影響最大的個險渠道新單保費同比下降13.3%,且已連續3年處于下降通道。無論是中小保險公司,還是頭部公司,業務壓力都比較大,主要體現在銷售人員招募難、留存難、簽單更難。
不少保險公司從內部改革、業務轉型和科技應用入手,投入了不少資源和精力,但收效并不明顯。大家在操刀轉型時,還是習慣于采用傳統模式,比如從注重核心績優隊伍、修改基本法、進行產品運作、打服務品牌等方面著手,結果便是,既跳不出坑,又破不了圈,還是在原地打轉。
壽險業務破局,還是要回到商業的本質上去思考、回到行業的本源上去實踐,找準關鍵點。當前,問題在于供給和需求的錯配,客戶價值創造才是破局關鍵點。以當前客戶需求為原點,重新思考行業的價值創造,就會發現壽險轉型的邏輯所在。
客戶需要“用得到”的保險
客戶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保險產品?有用、值得、適合是關鍵要素。保險產品對客戶來說一定是“用得到”的。現在大家普遍反映,惠民保、百萬醫療、重疾保險存在相互擠壓、沖擊、替代等問題,這是因為,壽險公司在做業務時,對客戶缺少研究與分層,沒有收入、地域、分群的概念,總希望“一款產品包打天下”,導致自身業務被惠民保等產品擠壓。
按照“客戶價值創造”邏輯去分析推演,就不會有這些困惑。將客戶分層、分群、分類后,就會發現人人都有保障缺口,家家都有服務需求。從客戶價值創造視角看,各種產品都會有自己的舞臺:惠民保會進一步下沉;重疾險、百萬醫療等產品在服務創新方面還有很大增長空間;至于年金和壽險,中高凈值客戶群是大力爭取的對象,因為在利率下行趨勢下,這部分客群也在尋找資產保值工具,保險在這方面較有優勢。
要讓保險產品“用得到”,關鍵是確保其有一定賠付水平和支付功能。隨著客戶風險保障意識的提升,保險產品的賠付率水平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長期以來,壽險公司是不喜歡高賠付率產品的,因為賠付率越高,可提取的費用就越少,公司的利益就會受到影響。但是,賠付率低的話,雖然可提取的費用高了,但客戶的利益就會受到影響,產品的支付功能就不強。顯然,有一定賠付率水平的保險產品,才是客戶真正“用得到”的。
“用得到”還體現在長期的服務陪伴。客戶購買保險,需要的不只是一個風險補償產品,更是長期服務的陪伴。為此,“保險+康養”服務正成為不少壽險公司的價值主張。當前,壽險公司對服務愈發重視,但這種重視主要以銷售為目的,服務還是銷售驅動邏輯下的產物。這些服務對銷售是有拉動作用,但是其履約風險和銷售誤導風險不可小覷。
壽險公司要真正以滿足客戶需求、為客戶提供價值、以讓客戶“用得到”的心態去提供服務,才能體現最長遠的“用得到”。當然,這些服務并非包羅萬象,要講究成本、看誰買單。保險產品責任中服務成本分攤、單獨健康管理服務費用收取,都須形成新的定價模型,重新平衡好各方利益。
保險價值體現在“幫到你”
保險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幫到你”,包括幫客戶解決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幫客戶理解、獲取、使用保險。保險的價值要體現在理賠時,更要體現在平時的服務中。買了一張保單,實際上就是買了一份服務,這份服務在平時要真正幫到客戶。
服務才是創造價值的基點。過去,壽險公司將價值創造押注在產品、渠道上,如今的年輕消費群體,經過互聯網保險教育,不會再買你的賬了,在整個保險消費過程中,消費體驗不好,又缺乏獲得感,自然吐槽多、拒絕多。只有實實在在的服務和時時刻刻的陪伴才能打動客戶,例如,客戶在購買保單前,壽險公司要通過專業的建議,幫助客戶認識風險,提出符合客戶真實需求、為客戶量身定制的方案。
健康險的價值,在“幫到你”方面體現得非常充分。健康險帶給客戶的最大價值是什么?就是能讓客戶保持健康或恢復健康。不少保險公司都在做健康管理服務,根據客戶需要提供綠色通道、問診、特藥等服務,但還遠遠不夠。
一方面,大部分客戶沒有醫學背景,他們去某家醫院找某個醫生,或者吃某種藥,都是聽別人說或自己查的。到底適不適合,能不能把病治好,客戶自己并不知道,被動的應答式服務很難管理治療效果。
另一方面,如果服務目的是在保險覆蓋范圍內治好客戶的病,就得有標準和規范,保險醫療花費也要有合理的解釋。從目前的情況看,商業保險無法定義醫生開的藥及治療方案的合理性,也無法干預治療過程和效果,只能作為支付方為客戶買單。為解決這些問題,可將健康管理服務放在提高療效上,實現“價值醫療”。所謂“價值醫療”,就是保險負責解決錢的問題,“價值醫療”服務負責讓這筆錢花得更值,換來更好的治療結果。這就體現了保險的真正價值——“幫到你”。
用支付方優勢滿足客戶“真需要”
壽險公司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關鍵點是什么?這主要體現在客戶對健康、醫療、養老、照護、教育、財富等方面專業管理與服務的“真需要”上。保險可以充分發揮支付方優勢,連接這些服務的供給方,滿足客戶的一站式需求。
保險是重要的支付工具,但業內對其認識仍有不足之處。過去,大家都是從經濟補償或損失補償上去理解保險,但這種理解是不全面的。保險可扮演支付方的角色,撬動下游的服務資源,成為一個連接器。例如,健康醫療保險作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中的重要補充,其扮演的就是支付方的角色,能連接醫療服務、健康管理服務方面的資源。
過去,分析行業主要是看產品、看渠道,轉型變革的著力點往往也在這些方面。如今,應該用好手上的牌照、資金、工具,解決老百姓“支付”的問題。壽險公司要深刻理解領悟這一點,形成戰略輸入,并有效轉換為策略部署。
建設“產品+服務+生態+科技”的價值創造力
壽險公司破局,須構建“產品+服務+生態+科技”的價值創造能力。如何構建?有以下幾種選擇:自建閉環、共建共享、采購外包。
擁有這種能力后,壽險公司經營將迎來很大變化,一些變化可能是顛覆性的。在這方面,大公司和中小公司打法不同。大公司有生態閉環來進行內部協同,但由于缺少市場化機制,效率不高;中小公司產銷分離、產服分離,嵌入生態,效率很高,但交易成本也高,成本不可控,通過整合生態來滿足客戶體驗的能力因此受限。
科技作為連接生態、產品與服務的手段,不可或缺。在構建科技連接能力時,壽險公司須建立用戶思維。過去,有隊伍就有業務,有業務就有客戶;今后,有用戶才有客戶,才能經營業務,業務才“可持續”。
在未來,保險銷售一定是建立在長期信任、長期陪伴、長期服務基礎上的自然轉化,一些傳統的營銷套路,如“埋點”“挖坑”“放鉤子”等正逐漸失靈。
壽險公司破局,須擺脫增員驅動的老套路,走向用戶驅動,為用戶做好服務,將用戶轉換成客戶,為客戶持續提供價值。
壽險公司須認真考慮,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重心在哪里?客戶、股東和公司的利益該如何平衡?平衡不是簡單平分,而是在維持長期客戶關系的前提下,客戶、股東和公司的利益分配既要有側重,又要保持平穩。
此前,壽險公司看重產品價值率、新業務價值、營運利潤、剩余邊際、凈資產收益率,看重代理人數量、產能和收入等,并不看重客戶體驗、客戶凈推薦值、客均價值等。這種局面必須改變。對壽險公司而言,在傳統模式下,產品與銷售的成本投入在不斷增加,但客戶獲益甚少,因為途中消耗太大,包括經營中的資源空放、利益轉移、內部損耗等,并未轉化成客戶價值。為客戶提供性價比高的產品與服務,必須提升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減少無效投入、杜絕各種浪費。因此,提升運營效率是關鍵,需要長時間的打磨,離不開數字化工具的應用。
數字化轉型成為重要“支撐點”
壽險業務轉型也好,壽險公司破局也罷,除了理念、模式、方法的改變,更重要的是盡快推進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一方面從客戶資產角度為保險公司直接創造新的價值,另一方面也為保險公司帶來客戶價值創造的新方式。
過去,客戶對保險公司的價值體現在保單上,對于客戶的需求偏好、銷售過程中的交互行為、客戶的體驗和感受等信息,保險公司很難了然于胸。隨著數字化應用的深入,保險公司能在客戶認知、興趣、購買、忠誠的全流程中對客戶行為與偏好進行全方位的洞察、刻畫,積累和沉淀形成公司的客戶資產,進而為特定的客戶群體提供“用得到”的保險,在客戶經營中全程做到“幫到你”,為客戶創造他們“真需要”的價值。
從這個角度看,依托數字化,構建公司的客戶資產體系,盤活和釋放客戶資產的價值,能成為保險公司客戶價值創造的重要支撐點。
試想一下,行業若是一直停留在現有的數據、系統和技術應用水平,不僅效率很低、成本很高,而且跟不上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無法與外部生態對接,無法與各類用戶有效互動。如果整個公司的運營不精準、不精細、不精益,客戶和公司價值創造就會大打折扣。
數字化帶來了新的價值創造方式,須將數字化與業務相融合,與產品、服務、生態串聯在一起,在客戶經營過程中,利用數字化驅動公司運作模式的精益化提升和人員行為方式的轉變。
順應數字經濟趨勢,數字化本身已成行業的基礎設施,是支撐行業發展的“水和電”。保險公司的數字化轉型不僅要有頂層規劃,還須在業務經營單元圍繞具體的客戶經營場景進行實踐,依托數字化,改變面向客戶的互動方式,實現更為精益的運營,進而為客戶創造價值。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