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深化醫改工作進展成效。
(相關資料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這是國家衛生健康委一周內第二次就醫改進展召開新聞發布會。在7月2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醫保局、國家藥監局等部委司局負責同志出席發布會,從宏觀層面介紹十年醫改進程。此次,則由來自福建、安徽、重慶、北京等省份的代表介紹地方持續深化醫改情況。
其中,福建省重在以“三醫聯動”為抓手推廣三明醫改經驗;安徽省蕪湖市在分級診療方面作出諸多探索;重慶市黔江區著力提升基層衛生服務水平;北京協和醫院則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發揮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輻射、引領帶動的作用。
19個省份的省、市、縣三級都由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醫改領導小組組長,“一把手”抓醫改,一抓到底;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在黑龍江、西藏、寧夏、新疆等20個省份落地;上海等11個綜合醫改試點省份率先以省為單位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內蒙古牽頭10省(區),開展臨床常用藥帶量采購,平均降價超過50%。國家衛生健康委體制改革司司長許樹強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大力推進深化醫改任務的系統集成、落地見效,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
福建不斷完善“三醫聯動”改革路徑
中國醫改看三明。據福建省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副主任、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黃昱介紹,作為三明市所在省,福建省主要圍繞四個方面在全省推廣三明經驗。
一是全面加強黨對醫改工作的領導。成立由省委書記任組長的省醫改領導小組,優化形成了黨政“一把手”掛帥,黨委專職副書記統籌協調,政府一位分管領導具體抓落實的醫改領導體制和工作推進機制。
二是持續支持三明先行先試。始終將三明作為醫改“試驗田”,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予以傾斜。2022年福建省又印發了進一步支持三明深化醫改的意見,重點在全民健康管理、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繼續鼓勵三明創新突破。
三是不斷完善改革政策。2021年以來,印發實施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30余份,借鑒三明經驗,公立醫院全員目標年薪制改革已擴大推廣到全省三分之一的縣域。三明藥師服務改革經驗已上升為藥學服務收費政策在省屬醫院進行試點。
四是強化改革的督導評價。省政府連續8年將醫改重點任務列入對各設區市的績效考核,省紀委2022年還將醫改納入“一季度一主題”政治監督內容,省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建立了推廣三明經驗的重點任務臺賬,實行“季調度、年通報”,并將評價結果作為獎補資金分配以及醫院年薪核定等重要依據。
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是三明醫改的精髓所在。黃昱表示,在總結三明經驗的基礎上,省委省政府出臺相關改革舉措,不斷完善“三醫聯動”改革路徑,政策疊加效應進一步顯現。
一是深化醫藥改革,緩解群眾就醫負擔。目前,已有280個藥品、13類耗材集采落地實施。2022年將再選擇40種藥品、5類耗材開展第三批省級集采,并探索組建和參與省際聯盟采購;開展大型醫用設備省級集中采購。2年來節約資金約4.6億元;全省公立醫院人均住院費用比全國低5.31%,次均門診費用低6.1%。同時,實施“騰籠換鳥”,推進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藥學服務收費政策在省屬醫院進行試點;2021年醫療服務收入占比達32.03%,比2012年提高了9.96個百分點。實行藥品耗材醫保經辦代結算,結算周期縮短至23個工作日。
二是深化醫保制度改革,提升基金使用效益。完善職工醫保省級統籌調劑機制,全省9市一區人均擁有基金量差距縮小23%,2022年又將省級統籌調劑比例提高到50%。全面推行職工醫保普通門診統籌和家庭共濟政策,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診支付比例提高至90%。推進臨床路徑管理和收付費一體化改革,按病種、DRG/DIP收付費的比例提升至41.5%。
三是深化醫療領域改革,助力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重點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完善醫院薪酬總量核定,院長目標年薪制擴大到醫院黨委書記和總會計師,2021年人員支出占比38.97%,比2012年提高了9.95個百分點;公立醫院全員目標年薪制改革已推廣到全省34%的縣域。推進檢驗檢查結果互認,推行“無陪護”病房、家庭病床、長期護理保險等改革試點,有效改善患者就醫體驗。
蕪湖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群眾身邊延伸
蕪湖市是安徽醫改的排頭兵,不僅是2022年確定的15個中央財政支持公立醫院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之一,近年來更在分級診療制度方面作出一定探索。
蕪湖市人民政府市長寧波在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時表示,蕪湖市積極推進分級診療制度的建設,著力優化資源布局、提升服務能力、加強分工協作、創新服務模式,推動構建有序的就醫和診療新格局。
一是加快擴容和均衡優質醫療資源。打造神經系統疾病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對接長三角優質醫療資源,提升區域醫療服務水平,減少跨省、跨區域就醫。推進城市三級公立醫院優化布局、學科互補、差異發展,引導新增的資源向新區傾斜,補齊江北、三山、經濟開發區等區域的短板,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群眾身邊延伸。
二是持續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省、市三級醫院派駐團隊支援縣級醫院建設,推進縣級醫院開展三級醫院創建,努力讓患者在縣域范圍內就能得到比較優質的醫療服務。促進一般的病在縣域解決,建設五個縣域醫療次中心,推進一批鄉鎮中心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升級為二級醫院和社區醫院,發揮好基層的“健康守門人”作用,促進頭痛腦熱的小病在鄉鎮、村里解決。
三是深入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建成五個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和八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實現消毒供應和影像、檢驗、心電中心共享使用,檢查檢驗互通互認,并組建了醫療聯合體中心藥房,提高服務的同質化水平。依托醫療聯合體,基層機構與牽頭醫院專科醫師、高年資的護士組成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提升了簽約服務水平。上級醫院給基層預留30%的號源,搭建雙向轉診綠色通道,為患者提供順暢轉診和連續的診療服務。
四是發揮信息化支撐作用。推進遠程醫療協作,開展遠程影像和心電診斷15萬余例,利用“智醫助理”等人工智能技術,輔助診斷630余萬次,智能隨訪915萬余次。通過“健康蕪湖”平臺實現預約診療、雙向轉診、家醫簽約服務,群眾就醫體驗明顯改善。
寧波說,2022年上半年,跨省就醫比例較2019年同比下降了30%,基層診療量和縣域內住院率分別同比上升了12%和28%,實現了一降兩升。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