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熱了!
【資料圖】
繼8月12日發布歷史首個高溫紅色預警后,中央氣象臺8月13日繼續發布高溫紅色預警。
高溫之下,不但人容易中暑,就連動物也不能幸免。8月13日,“一只老鷹在南京中暑墜江”“重慶的豬都中暑了”“天太熱小飛狐都溜進消防站避暑了”紛紛登上新浪微博熱搜榜。
來源:新浪微博
據江蘇新聞官方微博,8月11日,志愿者徐先生在南京江心洲巡江時,發現一只老鷹飛行時墜江。徐先生用漁網撈起老鷹,并交給警方。經判斷,這是一只黑耳鳶,可能是因為中暑墜落。經過獸醫救治后,黑耳鳶被放歸自然。
圖片來源:江蘇新聞官方微博
連續發布最高級別紅色預警
今年入夏以來,我國高溫日數多、覆蓋范圍廣、多地最高氣溫破歷史極值。截至8月13日,中央氣象臺已連續24天發布高溫預警,其中12日和13日連續兩天發布了最高級別的紅色預警。
紅色預警有多難發出?
高溫紅色預警發布的一個必要條件是,過去48小時有四個省(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大范圍出現40度或以上的極端高溫,并且預計極端高溫將會持續。實際上,之前令人熱得叫苦連天的2013年、2017年,或是今年6月華北的極端熱浪,都無法觸及這個標準。
8月13日,中國氣象局實時數據顯示,41度的氣溫甚至已排不進全國高溫前10.
來源:中國氣象網數據截至8月13日14時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評估,6月13日以來,我國出現今年首次區域性高溫天氣過程,此次過程具有持續時間長、范圍廣、強度大、極端性強等特點,覆蓋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里,影響人口超過9億人。綜合考慮高溫事件的影響范圍、平均強度和持續時間,此次事件綜合強度為1961年以來第3強,僅次于2013年和2017年。
來源:國家氣候中心
這樣高溫的天氣還將持續多久?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表示,由于影響我國的冷空氣較弱,南方熱帶海洋上沒有明顯的熱帶系統影響我國,未來幾天副熱帶高壓仍將控制長江中下游地區,高溫天氣將持續發展或維持。未來10天,江淮、江漢、江南、四川盆地等地將出現持續高溫天氣,累計高溫日數可達7-10天。
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
8月3日,中國氣象局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顯示,氣候系統的綜合觀測和多項關鍵指標表明,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2021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11攝氏度,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7個最暖年份之一。
為應對氣候變化趨勢,今年6月,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中國氣象局等17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突出了以預防為主的主動適應原則,同時強化了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前置的重要性。
與2013年《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相比,《適應戰略2035》具有四個特征:一是更加突出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提出完善氣候變化觀測網絡、強化氣候變化監測預測預警、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強化綜合防災減災等任務舉措;二是劃分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兩個維度,分別明確了水資源、陸地生態系統、海洋與海岸帶、農業與糧食安全、健康與公共衛生、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城市與人居環境、敏感二三產業等重點領域適應任務;三是多層面構建適應氣候變化區域格局,將適應氣候變化與國土空間規劃結合,并考慮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風險的區域差異,提出覆蓋全國八大區域和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黃河流域等重大戰略區域適應氣候變化任務;四是更加注重機制建設和部門協調,進一步強化組織實施、財政金融支撐、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國際合作等保障措施。
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做好《適應戰略2035》組織實施工作,加強統籌指導和溝通協調,強化信息共享和支撐保障,推動各領域、各地方不斷強化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提高我國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