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2月8日,在2022上海公共關系國際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張人禾發表演講,主題為“碳中和與大氣科學”。他從多方面介紹了碳中和和大氣科學的關系,并從大氣科學角度提出針對能源轉型、碳中和影響評估方面的建議。
張人禾表示,人類活動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導致了全球氣候變暖,實際上就是碳中和的起因。他提到,在世界經濟論壇去年的全球風險報告中,氣候行動失敗是排在首位的二十一世紀全球風險。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各種風險之間還存在關聯。
他介紹了碳中和涉及到大氣科學的一些基本問題。一是需要深入理解和認識大氣、陸地、海洋未來變化及其變化中的大氣、陸地、海洋之間的碳循環過程。二是建立大氣、陸地、海洋界面的物理、化學、生物過程的一體化檢測系統,認識各圈層的相互作用過程以及物質和能量交換。三是建立海-陸-氣耦合的大氣溫室氣體數值模擬和數值預測模型(數值模式)系統,實現海-陸-氣過程與溫室氣體變化各環節的準確測算。四是建立社會經濟系統的動力學數學模型,研究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并在一體化動力學模型中實現雙向耦合。
從大氣科學的角度,張人禾為碳中和涉及的能源轉型提出了相關建議。他表示,清潔能源中太陽能的產生受大氣中云影響,風能的產生受大氣低層風速和風向的影響,因此太陽能和風電場的建立、電力調度控制、電網平衡、成本估算,需要建立精細化大氣數值模式開展太陽輻射和風場預報。
張人禾認為,水利發電與大氣降水也有密切聯系,同時大氣溫度影響能源消耗,應加強天氣和氣候變化研究,提升預報能力。另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能源的生產和供給影響很大。在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的背景下,需要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成因、影響和預報研究。
在碳中和目標下的影響評估方面,張人禾提出,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氣候會發生變化,關注這些變化以及影響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建議建立相關評估系統。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