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廣東省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碳達峰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到203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繼續走在全國前列,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5%左右,并提出十五大行動54項具體措施,堅決把碳達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扭住碳排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
(資料圖片)
重點產業、領域轉型提質
《方案》提出,深度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深入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六大工程”,推動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改造,打造以綠色低碳為主要特征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綠色低碳產業方面則重點提出大力發展包括加快發展先進核能、海上風電裝備等優勢產業,打造沿海新能源產業帶和新能源產業集聚區;制定氫能、儲能、智慧能源等產業發展規劃,打造大灣區氫能產業高地。
《方案》還提出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對于工業重點碳排放行業,提出重點推動鋼鐵、石化化工、水泥、陶瓷、造紙等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助推工業整體有序達峰。
針對碳排放的重點領域交通運輸方面,要加快推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推廣節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完善基礎設施網絡,確保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
構建能源綠色體系
《方案》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5%左右。具體而言,嚴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大力發展新能源,傳統能源逐步退出必須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礎上,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新能源方面,《方案》提出規模化開發海上風電,積極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統籌規劃垃圾焚燒發電、農林生物質發電、生物天然氣項目開發等措施,并提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合理調控油氣消費,有效控制新增石化、化工項目,加快交通領域油品替代,保持油品消費處于合理區間,“十五五”期間油品消費達峰并穩中有降;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支持區域綜合能源示范項目建設。
區域協調發展方面,《方案》提出積極擴大省外清潔電力送粵規模,到2030年,西電東送通道最大送電能力達到5500萬千瓦。
科技創新賦能碳達峰
為發揮科技創新對實現碳達峰目標的有效動力,《方案》提出聚焦綠色低碳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綠色低碳技術制高點。
具體包括強化綠色低碳領域基礎研究和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布局,加強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的交叉融合研究;強化核能、可再生能源、氫能、儲能、新型電力系統等新能源技術創新;建立綠色技術推廣機制,深入推動傳統高耗能行業、數據中心和5G等新基建、建筑和交通等行業節能降碳先進適用技術、裝備、工藝的推廣應用;積極推動核電、大容量風電、高效光伏、大容量儲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氫等技術創新,推動新能源技術在能源消納、電網調峰等場景以及交通、建筑、工業等不同領域的示范應用。
為提升低碳科技創新能力,《方案》還提出加強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創建一批國家、省級綠色低碳技術重點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推動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發展。
發揮綠色要素交易市場資源配置作用
《方案》提出,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用好碳排放權交易、用能權交易,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綠色低碳轉型的內生動力和市場活力,并特別提出在廣州期貨交易所探索開發碳排放權等綠色低碳期貨交易品種。
電力交易等市場機制方面,深化能源電力市場改革,特別是電力市場化改革,逐步構建完善的“中長期+現貨”“電能量+輔助服務”電力市場交易體系,支持各類市場主體提供多元輔助服務,擴大電力市場化交易規模。
此外,為兼顧發展階段、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和減排潛力差異,《方案》還提出堅持全省統籌、分類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聯動,引導各地制定科學可行的碳達峰路線圖和時間表,梯次有序推進各地區碳達峰。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