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過去一周,有關行業價格戰的新聞導致車企股價下跌10-20%,大眾市場車型最高降價9萬元,降幅達40%。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團隊收集到的信息以及與業內專業人士的討論顯示,價格環境自2022年起持續低迷,這并不是新消息。同時,一些刺激措施是地方政府的補貼,旨在幫助當地車企清庫存,這對整車廠來說是救助,而非負擔。
鞏旻認為,存在夸大刺激措施力度的消息,現實中,刺激措施可能附帶許多條件,也可能有量的限制。鞏旻認為部分報道仍可能對市場造成負面影響,因為其它地區的潛在購車人可能推遲購車,等待他們當地出臺補貼。
以曝光度最高的車型為例,整車廠折扣為4.5萬元,加上地方政府補貼4.5萬元,價格降幅約40%。但根據媒體的現場走訪,對于一款官方指導價為22.68萬的車型,購車人須是湖北居民,先行墊付9萬元補貼和4.5萬元保證金,加上購車款15.9萬元,總計需要先支付29.4萬元。購車人需等待補貼和保證金的返還—— 鞏旻認為,對于一款許多人視為邊緣品牌的非熱門車型,這些條款可能不太有吸引力。
鞏旻表示,關于折扣和地方政府補貼的新聞被廣泛報道仍可能造成負面影響。雖然在出臺地方補貼的省份(如湖北),汽車銷售可能得到短期提振,但其它省份的潛在購車人可能選擇等待他們當地的補貼,因而可能推遲需求,而非拉高需求。對于許多品牌而言,其自身的品牌溢價可能受到負面影響,今后按正常價格銷售的難度加大。另外,雖然由于鋰價下跌,電動汽車的成本不久可能有一定下滑,但燃油車和傳統外資品牌可能面臨結構性挑戰。(孫小程)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