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第133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下稱“廣交會”)正式開展。作為中國外貿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廣交會因為其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被稱為“中國第一展”。
(資料圖)
廣交會的出口商品由過去以初級產品為主轉向中高端的中國制造,到第101屆起設立進口展區,發展成為“買賣全球”的綜合性貿易平臺,無數中國企業從廣交會揚帆起航。
近日,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務研究中心主任王健。采訪時,王健剛結束了在廣州的調研,他觀察到,當前大量的外貿企業仍然以線下拿訂單維持生存為主,廣交會最大的優勢在于線下面對面的充分交流更充分,廣交會重回線下將幫助中國的企業跟國外的進口商、經銷商做直接的對接。
近年來,跨境電商的發展讓制造商和國外消費者直接建立了渠道,進一步減少了傳統外貿方式的信息差。王健認為,跨境電商的發展帶動了中國企業對國外消費市場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反哺了中國市場的產品創新,更有利于外貿企業搶訂單。
中國制造讓海外買家“眼前一亮”
南方財經:從規模上來看,本屆廣交會有3萬多家企業參展,你怎么看參展商在規模和質量上有比較大的提升?
王健:在目前形勢下,我認為廣交會的舉行是推動中國企業走向國際的一個非常好的時機。盡管海外市場可能不是特別景氣,通貨膨脹,能源危機等問題出現,但是畢竟國際市場遠遠大于國內市場。因此,更多的企業也希望把他們的業務轉向海外,盡量地能夠開拓國際市場。
歐美市場跟以前相比,可能并不一定能帶來更多的訂單,但是東南亞、拉美、非洲等很多市場正在崛起,正好又趕上了中國制造的崛起,中國產品已經跟國際品牌的距離越來越近。所以這次廣交會也有機會展示中國制造的進步,讓來參觀的海外買家眼前一亮。
我認為,廣交會最大的優勢就是線下的面對面交流更充分,更能夠帶來直觀的感覺,某種程度上也會幫助中國的企業跟國外的進口商,或者經銷商做直接的對接。
廣交會是個機會,一個是見見老客戶,把一些訂單和一些談判在廣交會上搞定,另外國外的商戶或者進口商也愿意借廣交會的機會到這個場館來看一看,因為廣交會是最集中展示中國出口產品的場所,他們也想在廣交會當中看一看有哪些感興趣的產品,把廣交會看成是產品選擇的渠道。
南方財經:企業該如何通過廣交會這個平臺的優勢,積極地跟采購商對接,把握訂單的機遇?
王健:企業現在外貿的渠道比以前增多了。比如說,以前企業通過廣交會開發了的一些經銷商或海外代理,要依靠他們了解海外客戶的實際需求,這樣生產制造商跟客戶之間的信息溝通、信息傳遞,總會因中間環節被阻塞或扭曲。
現在,很多外貿企業或者生產制造企業通過跨境電商,與海外的消費者建立了直接聯系,可直接獲得消費者的消費偏好數據。比如,服裝企業可以做10個或20個款式投放在亞馬遜、阿里、速賣通平臺上,直接從消費者獲得反饋,市場喜歡什么產品可以馬上做產品改進。這是一種正向的反饋效應,可以直接從電商渠道獲得。
這些年來,跨境電商的發展帶動了中國企業對國外消費市場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跨境電商讓制造商和國外消費者直接建立了渠道,企業可以快速獲得信息,反哺了中國市場的產品創新。產品在市場的適用性以及設計創新、服務創新方面,中國制造這些年來都有長足的進步。
互聯網趨勢無法漠視
南方財經:你對于今年整個外貿的情況有怎樣的一個預期?哪些問題是首要去解決的?
王健:對于絕大多數的中國的外貿的企業,現在還是處于訂單的獲取的階段。換句話說,就是以拿訂單維持生存為主,這可能絕大多數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的現狀。我覺得,從目前全球市場上看,上半年總體的外貿增長會有一點下滑,通常每年上半年的增長都是比較緩慢的,因為從季節上來看,圣誕節、春節過后是一個淡季。
我們希望從下半年開始,比如五一過后,整體的市場能夠回暖,特別是國外的消費經歷了疫情和市場動蕩之后有一個消費爆發期,我們希望國外市場的復蘇能夠來得快一點。
通常來講下半年開始訂單增多,因為大家都趕在圣誕節之前,下半年是一個消費品采購的旺季,所以通常8、9、10月份都是一個出貨的旺季。我覺得下半年肯定比上半年好。當然中國的企業恰恰也要利用廣交會這個契機,儲備更多的訂單,迎接下半年的消費反彈。
南方財經:外貿企業應該怎么把握新業態、新平臺的機遇,適應全球外貿形勢的變化?
王健:代工企業在現有客戶對產品本身需求的基礎上,做到符合要求,技術越高、工藝越好客戶越可能就會帶來訂單。但是現在來看,未來企業只是去代工,做制造可能也不行。
比如說,前幾天我們去廣州調研,Zara原來是在中國找代工廠,到現在中國的成本上漲就到東南亞去找。代工的企業怎么辦?下游的企業沒有訂單了,當一個渠道不行了、訂單減少了就得轉型,像希音用了另外一種方式,通過網絡渠道,直接跟消費者建立合作關系。
在廣州調研時我們看到,實際上廣東很多的制造企業比較發達,這些企業實際上大多數還是在做代工,對他們來講,最大的問題就是怎么從代工轉到通過跨境電商的方式來轉型,做一些品牌,做一些市場。
但是總的來講,企業的技術水平、工藝水平提高之后,一旦找到新的渠道,這些擁有技術的企業就能夠快速開拓市場,比如說通過跨境電商的方式,只要加上自己的品牌,加上自己的銷售渠道,企業的利潤率肯定比別人要高。這是因為在別的企業能做到的基礎上,你節省更多的渠道成本。互聯網是一個趨勢,任何企業都不能漠視,市場結構變了,銷售渠道也就變了。
企業要去摸索,要去試驗不同的產品,這可能是跟企業自己以往的業務以及產品的類別不同,這種戰略的組合到底什么是最佳的,企業要根據不同的情境,不同的產品和服務進行探索過程。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