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達
6月6日,廣州市電動自行車通行管理調整政策再次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新聞發布會在廣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舉行,傳達出共商共建的態度和科學治理的目標,引發廣泛討論。
作為短途交通工具,電動自行車具有方便快捷、綠色環保、廉價實用等優點,可在城市中靈活穿梭。但這份靈活性也是一把“雙刃劍”:亂停亂放占用道路,違規載人帶來安全隱患,違反交通規則、超速行駛,行人乃至汽車都“避之不及”。考慮到廣州核心區域的部分路段仍存在非機動車道不健全的問題,加之不文明行駛頻發,治理電動自行車亂象確有其必要。
(相關資料圖)
2021年來,廣州市響應國家加強電動車管理政策精神,曾就電動車登記和限行問題向社會第一次公開征求意見。同年11月,《登記通告》公開發布并沿用至今,推動全市300余萬電動車上牌管理。考慮到市民實際出行需求,《限行通告》正式稿遲遲未敲定。如今二度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正是在科學審慎研究《限行通告》的基礎上,結合電動自行車存量和道路使用狀況提出了新方案。
此次方案調整優化,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在限行范圍上,將中心區域限行調整為部分路段限行,二是在限行時間上,將“全天候限行”調整為“全天、白天、高峰分層次、分時段限行”。方案相比舊版,可行性更為充分,多方面體現了其“精準”的特征。
首先是精準劃定限行范圍,從“面”到“線”,從限行區域到限行路段,可以看到新方案的把控更為謹慎。結合道路通行的基本常識可知,限行的效果往往會疊加,對特定路段限行,就已經可以達到限制來往車流、分流區域內通勤選擇的效果。精準劃定范圍可提高管理效率,也可避免過度限行引發市民抵觸。
其次是精準考量現實情況,綜合考慮到路段的非機動車道建設情況、公交地鐵覆蓋率、人車流量和道路所在區位功能,劃分不同的限行時間。新方案同時照顧到附近居民的出行需求,使管理措施更為科學合理。
最后是精準錨定建設目標,讓道路限行服務于城市發展的具體方向。新規中提到三個重點方向:一是保障城市大動脈運轉,二是改善“一江兩岸”散步休閑、觀光旅游、商務交流體驗,三是在重要主干道引導電動車短途出行。這點明了限行與城市當下運轉和長期發展的關聯。
橫向來看,廣州并非第一個加強管理電動自行車的城市。如深圳今年1月出臺的管理規定中劃分了全市和各區一二級限行區,一級全面禁止,二級允許必要民生行業車輛通行;在北京和上海,對電動自行車進行上牌管理已是常態,并且會定期整治多種不文明行為。由此來看廣州的治理策略,疏堵結合、循序漸進、尊重民意,不失為好的選擇。也要清楚規定與執行仍有距離,民眾理不理解、支不支持,文明出行理念能否深入人心,同樣會影響到治理效果。
城市發展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理性看待電動車限行新方案,需要看到權衡之下的公共利益,體會審慎背后的民生溫度。新方案將經歷一個月的征求意見期,也期待廣大市民積極建言獻策,助力方案精準發力,配合系列監督管理措施,從源頭減少電動車亂象。
(文章來源:南方日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