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值得注意的是,“專精特新”企業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向集群靠攏趨勢。
以廣東省35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為例,其集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9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1家、專精特新企業703家、高新技術企業及創新型等優質中小企業1597家,研發投入強度及企業上云比例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事實上,去年以來,工信部已相繼發布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先進制造業集群等名單,集群化已成為全國產業發展整體趨勢。
(資料圖片)
在當前經濟背景下,產業集群化發展的重要性是什么?產業集群為何成為“專精特新”企業密集扎堆之地?集群內不同規模類型的企業應如何“各得其所”的協同格局?針對這些問題,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了賽迪研究院規劃所所長程楠。
“作為一種高級組織形態,集群能夠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并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程楠表示,產業集群可以從鼓勵開放式創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厚植產業公地三方面入手,圍繞集群主導產業布局一批專業化創新載體,建立平臺化、開放式創新網絡,推動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
以協同效應提升產業競爭力
南方財經:產業集群對經濟發展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程楠:一方面,我國經濟正在從過去的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創新驅動的內生動力持續增強。集群作為一種高級組織形態,能夠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營造互利共贏的集群生態和文化認同,從而顯著降低企業創新和交易成本,以協同效應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另一方面,集群也是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有效措施。當前,全球經濟遭受多重沖擊,增速放緩,下行壓力加大。為更好應對內外部風險及不確定性,企業間迫切需要結鏈成網,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穩定性。
當然,不同集群的功能定位不同,目的作用亦不同。
從功能定位看,先進制造業集群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以及重點行業和領域創新的重要力量。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定位在縣級區劃范圍內,強調集群主導產業為當地支柱或特色產業,且中小企業產值占比70%以上。因此,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可以視為先進制造業集群的一個重要補充,《促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暫行辦法》也明確提出,支持集群參與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培育建設。
從目的作用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通過構建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網絡,形成世界一流創新能力,推動集群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以實現“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目的;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強調“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目的是“增強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激發縣域經濟活力、提升產業鏈韌性和關鍵環節配套能力”。
南方財經:無論在全國還是在廣東,百強產業集群、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等均呈現明顯的地域分布不平衡特征,這一局面應如何破解?
程楠:對此,一方面可以在對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同時,激發地方主動性,推動形成省級—國家級—世界級集群的梯次培育體系。支持集群間聯動發展,以強帶弱、以主帶配、以大帶小,構建國家集群網絡,優化生產力布局。
另一方面要根據集群發展階段,引導集群從成本導向型向質量效益型再向創新驅動型轉型升級,培育一批更具競爭力的企業群體,企業在技術創新、產品升級、市場拓展的過程中,將促進產業鏈群裂變融合,迭代新的需求、孵化新的企業、衍生新的產業,形成顯著的空間外溢效應和經濟引領作用。
南方財經:各地應如何培育發展集群,提升集群內及集群間協同性,避免集群發展盲目“求新求快”和產業結構趨同以致地方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
程楠:原則上要鼓勵各地根據現有產業基礎,因地制宜、“有中生優”培育壯大集群,培育一批有強競爭力和高辨識度的代表性技術產品和企業。
對于一些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則要從國家層面前瞻布局,結合地方的主動謀劃,“無中生有”培育壯大集群。這個過程中,中央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統籌,避免地方蜂擁而上、重復建設;地方政府則要適應數字經濟時代,強調前端的創新平臺建設和后端的應用場景開發,盡快形成適宜的產業集群生態體系。
南方財經:在日益強調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今天,關注傳統產業集群的意義在于什么?廣東應如何處理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關系?
程楠:正是量大面廣的傳統產業支撐了我國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形成了我國產業鏈的配套優勢。新一輪產業變革下,傳統產業集群不僅為新技術提供了應用場景,而且通過數字賦能、兩化融合等不斷裂變培育出新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廣州為例,正是因為早期集聚了大量電子元器件企業,才有了電器面板產業的發展,時至今日超高清視頻及新型顯示產業集群已經舉足輕重;此外,早期一批傳統車企構建的集群生態也使廣州在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賽道上實現新跨越。
因此,傳統產業不等于落后產業,要用先進的技術、工藝、裝備去賦能集群發展,加快產品、模式和理念創新,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賦能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
南方財經:你認為目前全國中小企業發展尚存在哪些普遍性缺陷和短板?集群在培育中小企業、規避其脆弱性方面有哪些助益?
程楠:我國中小企業面臨兩個最突出問題,一是數字化轉型。和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受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條件制約,普遍存在“轉型找死,不轉型等死”的焦慮,存在不愿轉、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的困難,整體數字化水平較低。
二是現代化治理。大量中小企業存在產權不清晰、產權結構不合理、企業治理不規范、經營管理體制不健全等諸多問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滯后。
這兩個問題恰恰可以在集群培育中,通過試點,形成示范,進而推廣,得以改善。浙江在這方面有過很好的嘗試,按照“一縣一業一樣本”的總體要求,建設了一批數字化改造縣域和企業樣本;又圍繞“一行業一平臺”的目標,打造了一批細分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和行業產業大腦;同時培育了一批數字化服務商。政府補貼打造工程樣本、平臺支撐加速輕量化改造、系統集成商增強數字化服務供給能力,從而有效實現了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加速、擴面、提質、增效。
南方財經:集群內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企業應如何“各得其所”并形成協同?在集群發展中又應如何擺脫對于龍頭企業、單一行業的過度依賴?
程楠:首先要鼓勵集群內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兼并、收購、聯合、參股等多種形式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國(境)的兼并重組和投資合作,進一步集中優質產能,出清低端產能,增強市場競爭力。
其次,支持集群內具備一定規模、效益良好、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境內外上市掛牌,加大對企業上市的扶持力度和資源傾斜力度,利用資本市場加快發展。
此外,推動集群內大中小企業之間的互動,鼓勵大企業將配套中小企業納入共同的供應鏈管理、質量管理、標準管理等流程,通過產品和服務結成富有韌性的生產網絡,助推中小企業和頭部企業一起開拓國內外市場。
同時也要注意的是,在集群培育過程中,會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社會性網絡,這也會導致路徑依賴,甚至造成集群的封閉和僵化。為避免出現集群鎖定效應,比如功能性鎖定、認知性鎖定等,需要通過開放式創新保持集群產業核心競爭力。
南方財經:對于中小企業,必須將有限資源投向細分領域,走“專精特新”之路,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如何強化特色創新、賦能“專精特新”企業發展?
程楠: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可以從三方面入手推動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
一是鼓勵開放式創新。不僅要圍繞集群主導產業布局一批專業化創新載體,更要加強和外部創新資源的合作,建立平臺化、開放式的創新網絡,促進創新要素合理流動,從而降低創新成本、提高創新效率、加速技術外溢和成果轉化。
二是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要圍繞集群主導產業,沿產業鏈上下游發展與之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支持商會、產業聯盟等社會服務機構面向中小企業加大產品設計、研發、檢驗檢測、技術推廣、信息咨詢、人才培訓等方面服務供給。
三是厚植產業公地。圍繞集群主導產業吸引、沉淀專屬資源,形成特定的生態網絡,包括精準有力的金融服務、專業高效的人才隊伍、便利完善的基礎設施、特征鮮明的品牌標識、深入人心的集群文化等,為企業專精特新發展賦能。
南方財經:日前,第五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出爐,廣東省“小巨人”企業數量升至全國第一。這一成就同廣東積極推進產業集群培育有何關聯?
程楠:截至目前,廣東省獲批7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和7家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同時省內認定了35個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廣東省在培育集群的過程中,主要從激發集群創新活力、推進集群數字化升級、深化集群開放合作、提升集群品牌效應、提升集群治理和服務能力等八個方向開展工作。
數據顯示,廣東35個省級集群匯聚了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1家、“專精特新”企業703家,集群企業研發強度及數字化率均高于省平均水平。
下一步,廣東省還將采取“大手拉小手”活動,推動集群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為“專精特新”企業創新產品應用等提供更多機會。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