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網上海3月9日電 (孫國根 陳靜)記者9日獲悉,中國醫學專家開展的一項大規模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多項肺功能指標水平低下會導致未來認知能力下降和全因癡呆的風險,且相關效應獨立于吸煙和心血管等因素的影響。
據悉,在醫學上,癡呆按是否為變性,分為變性和非變性兩種。前者主要包括阿爾茨海默病、路易體癡呆、帕金森病、額顳癡呆;后者主要包括血管性癡呆、正常壓力性腦積水,以及其他繼發性疾病。
記者當日獲悉,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郁金泰教授臨床研究團隊聯合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程煒青年研究員團隊開展的研究成果強調了保持合適肺功能對大腦和認知健康的重要性,提示對普通人群進行呼吸測量評估,有助于確定癡呆高危人群,制定適當的預防措施。相關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上。
郁金泰介紹,制定精準化的癡呆預防策略,需識別導致認知能力下降的長期暴露因素。據了解,最近的研究支持肺功能下降可獨立調節認知障礙風險的假設,但多數研究存在單一結局、小規模、隨訪周期短以及人群異質性等局限性,且未能闡明對癡呆主要亞型(即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的長期影響。因此,在臨床上確定肺功能對大腦健康相關事件的確切影響十分必要。
為此,郁金泰研究團隊利用英國生物樣本庫隊列,納入了逾43萬名接受肺活量測定的非癡呆患者,平均隨訪8.65年。研究團隊最大化地排除混雜效應,系統評估了肺功能參數水平與認知表現和全因癡呆及其各亞型之間的前瞻性關聯。此外,研究團隊通過整合代謝組學、影像學和特定血液標志物,探究了肺部健康和癡呆易感性之間的機制。最后,研究團隊應用神經成像數據發掘與肺功能相關的大腦區域變化,找到了肺腦結構相關的證據。
據介紹,該研究有多項發現,肺功能異常患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等,罹患癡呆的風險高于正常人群;低肺功能可“幫助”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的發展。此外,分析結果證實,肺功能不佳與大腦的微觀結構和宏觀結構變化有很大關系。(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