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春到田間,萬象更新。正值水稻播種育苗生產的最佳時節,云南農業大學韓國籍教授李東宣(LEE DONGSUN)在溫室中忙碌,開展雜交水稻制種新技術研究。“希望通過我的研究能提高雜交水稻制種效率并降低成本,助力中國乃至世界農業發展與糧食安全。”
李東宣出生在韓國一個農業世家,從小對農業知識充滿興趣,取得博士學位后進入韓國嶺南大學任教。2006年,李東宣應云南農業大學邀請首次來到中國,合作開展雜交水稻雌性不育研究與利用。
中國是世界水稻生產大國,水稻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二位,總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李東宣認為,自己的研究在中國無疑擁有更廣闊的實踐土壤與應用前景。同時,云南優越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為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這讓他最終扎根云南。
在李東宣看來,多樣性是云南最顯著的特點,展現在氣候、物種、文化、民族等多方面。“我曾于數日之內接連前往麗江和西雙版納,欣賞玉龍雪山的壯美風光,又轉瞬體驗熱帶雨林風情,巨大反差令人著迷,是名副其實的云南魅力。”
17年來,李東宣已深深愛上了云南這片神奇的土地,也見證并參與了當地發展。他告訴記者,剛到昆明生活時,學校附近都是農田和村莊,如今已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在紅河州等地,鄉村道路、居民房屋等設施大為改善,農民享受到經濟發展成果,并受益于科研進步帶來的產業振興。”
2008年,袁隆平院士到訪云南農業大學時,特意來到李東宣團隊的溫室了解水稻雌性不育研究進展。李東宣回憶:“袁老對我們的研究很感興趣,他認為這是一種可以突破目前雜交水稻制種體系局限性的方法,意義非凡、前景廣闊。”
李東宣介紹,相比于常規水稻,雜交水稻的環境適應性更強。然而目前雜交水稻制種效率有限,尚未完全實現機械化,阻礙其推廣與應用。一直以來,他帶領團隊研究水稻的雌性不育性、溫敏雄性不育系和無融合生殖三大課題,其中前兩個已基本完成。
“我的科研生涯只為研究這一粒稻。我將和團隊全力攻克最后一個難關,成功后雜交水稻制種或將實現效率翻倍、成本減半,并可能實現全程機械化種植。”扎根云南多年,李東宣也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當地應用,為農民提供成本更低的雜交水稻種,為鄉村振興添一份力。
“農業科學研究對糧食安全、減貧治理至關重要,更與龐大農業人口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作為農業科學家,李東宣也有一個夢:“雜交水稻制種實現機械化生產,播撒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我漫步在蔥郁如雨林的稻田,仰望雪山般碩大的糧倉,比世間任何美景都動人。”(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