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上午,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介紹了此次任務的相關情況。
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全”“新”“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目前,中國空間站已完成建造,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是該階段迎來的首個乘組,由1名首批航天員和2名第三批航天員組成。其中,航天駕駛員景海鵬和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來自航天員大隊,主要負責直接操縱、管理航天器,以及開展相關技術試驗。載荷專家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名教授,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在科學、航天工程等領域受過專業訓練且具有豐富操作經驗。
林西強表示,相比以往乘組,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的特點可以用“全”“新”“多”三個字來概括:一是“全”,首次包含了“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3個航天員類型;二是“新”,第三批航天員首次執行飛行任務,也是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的首次飛行;三是“多”,航天員景海鵬是第四次執行飛行任務,將成為中國目前為止“飛天”次數最多的航天員。
自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2022年6月確定以來,3名航天員全面開展了八大類、二百余項任務強化訓練及準備。面向工程新階段更大規模的在軌應用任務,重點加強了空間試(實)驗項目、空間站組合體管理和載荷出艙等訓練。目前,首次執行任務的2名第三批航天員,在乘組共同訓練基礎上,通過加強重點科目訓練,進一步提升了操作和適應能力,為執行任務做好了全面準備。
航天員乘組在軌工作安排趨于常態化
如今,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將常態化實施乘組輪換和貨運補給任務。林西強表示,航天員乘組的在軌工作安排也將趨于常態化,主要包括六類任務:一是駕乘載人飛船交會對接和返回,輔助貨運飛船、巡天望遠鏡等來訪飛行器對接和撤離,確保人員物資正常輪換補給;二是對空間站組合體平臺的照料,包括飛行器狀態設置、在軌物資管理、平臺設備維護巡檢、艙內外設備安裝、載荷進出艙等工作,確保空間站平臺安全穩定運行;三是乘組自身健康管理,包括健康狀態監測、在軌鍛煉訓練等,確保航天員在軌健康工作生活;四是進行在軌實(試)驗,利用空間站艙內外應用設施開展大規模科學研究與應用,確保發揮空間站應用效益;五是開展科普及公益活動,包括天宮課堂授課、公益視頻拍攝等,最大化發揮空間站綜合效益;六是進行異常情況處置,包括在軌故障的應急處置,對故障設備進行在軌維修更換,必要時通過出艙活動進行艙外維修作業,確保空間站能夠長期穩定運行。
“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在任務期間將迎來2次對接和撤離返回,即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的再對接和撤離,以及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對接。”林西強介紹,乘組還將開展電推進氣瓶安裝、艙外相機抬升等平臺照料工作;將完成輻射生物學暴露實驗裝置、元器件與組件艙外通用試驗裝置等艙外應用設施的安裝,按計劃開展多領域大規模在軌實(試)驗,有望在新奇量子現象研究、高精度空間時頻系統、廣義相對論驗證以及生命起源研究等方面產出高水平科學成果;還將開展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活動,讓載人航天再次走進中小學生課堂,“本次任務乘組由3類航天員構成,也將為后續任務安排積累經驗”。
中國載人航天國際合作成果頗豐
探索未知宇宙,發展航天技術,是人類的共同事業,國際合作是航天發展的趨勢潮流。就國際合作方面,林西強表示,在中國空間站建造建設過程中,中國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航天機構和國際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交流合作:一方面,按照既定計劃穩步推進已有的,與聯合國外空司、歐洲空間局等機構間的國際合作項目,持續深化與已建立機制的合作伙伴關系;另一方面,積極拓展與新興航天國家的合作交流,重點在空間站科學實驗與應用、中外航天員聯合參與中國空間站飛行任務等方向。此外,還積極參與空間環境治理、太空交通管理、空間資源開發利用等國際議題討論和規則制定,為人類在外空領域應對共同挑戰作出貢獻。
“目前,我們正在積極開展有關籌備,我也十分期待并歡迎國外航天員參加中國空間站飛行任務。”林西強說。
中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已于3月完成初選
為滿足載人航天工程后續任務需要,中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已于2022年全面啟動,按照初選、復選、定選三個階段組織實施,計劃選拔12至14名預備航天員,包括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三類,并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在會上,林西強介紹,截至2023年3月,已完成初選階段選拔工作,共有一百多名候選對象進入復選階段,其中航天駕駛員來自陸海空三軍現役飛行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主要來自工業部門和高等院校,有10余名來自香港和澳門地區候選對象進入復選。
“四選工作正在按計劃有序推進,計劃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選拔工作。如果港澳地區的候選對象通過復選和定選,可于明年初進入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一般要經過兩年半左右的訓練,通過考核后具備執行飛行任務的基本條件。”林西強還針對已執行過任務的航天員如何再次進入太空的問題作了解答——自航天員返回地面后,通常需要六個月左右的時間進行飛行后的身體狀態恢復,經評估滿足條件后就可以轉入正常的工作和訓練狀態,參與下一輪航天員乘組選拔。入選后一般經過1至1.5年左右的訓練,即可再次執行飛行任務。
未來中國空間站基本構型將升級為“十”字構型
目前,空間站已經全面建成,并進入為期十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航天員將長期連續駐留空間站,通常每年進行2次乘組輪換、1至2次物資補給。林西強表示,在確保空間站安全穩定運行的基礎上,應用與發展階段主要任務可從“應用”與“發展”兩個方面來概括。
在應用方面:為促進我國空間科學、空間應用、空間技術全面發展,將充分利用空間站目前已配置的艙內實驗柜和艙外載荷,以及巡天空間望遠鏡等設施設備,滾動實施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天文與地球科學、空間新技術與應用等4個專業領域近千項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近期將面向社會公開發布載人空間站應用與發展工程科學與應用項目征集公告和指南,持續開展項目征集工作,不斷擴大項目征集范圍,力爭盡快實現空間站應用資源滿載運行,持續產出高水平應用成果。
在發展方面:為進一步提升工程近地軌道綜合能力和技術水平,將統籌載人月球探測任務,研制可重復使用的新一代近地載人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近地載人飛船。為進一步支持在軌科學實驗,為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將適時發射擴展艙段,將空間站基本構型由“T”字構型升級為“十”字構型。為進一步降低空間站上行貨物運輸成本,增強上行貨物運輸的靈活性,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已面向全社會發布征集空間站低成本貨物運輸系統總體方案公告,后續將擇優開展低成本貨物運輸系統研制及飛行驗證。
(本報記者?章?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