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高招填報志愿的關鍵時期,日前,某知名律所發布員工通知,稱人工智能(AI)技術發展讓機器翻譯水平和質量顯著提升,于是決定自今年7月1日起撤銷律所里的翻譯組。消息一出,“翻譯專業該不該報”便引起熱烈討論。實際上,不只是翻譯學,隨著ChatGPT的問世并不斷迭代,包括法學、藝術、醫學、金融學乃至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內的一批“經典專業”究竟能不能報,均被打上了問號。一種聲音認為,相關行業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不少就業崗位將被AI替代。
這樣的趨勢分析,不由讓考生和家長憂心忡忡:報考目錄上的專業五花八門,可實際填報時卻感覺“好專業”寥寥。選個“好專業”,咋就這么難?!
接受記者采訪時,多位從事高校招生工作的專家提醒:某些專業或許在一定周期內“保鮮值”尚可,但將目光拉長到5年甚至10年后,很難有人能夠下定論。簡言之,穿越行業周期的“長紅”高薪專業并不存在。對考生來說,沖著就業選專業,看上去站得住腳,而實際操作時很難搭準脈搏,甚至可能是舍本逐末,進而導致本末倒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AI精準“打擊”下,一批經典專業被“唱衰”
在知名律所撤銷翻譯組的話題下,網友的觀點可謂兩極分化。
有人直言“筆譯職位基本可以被替代了”,甚至還有自稱翻譯從業人員的網友現身說法:“正因ChatGPT提高了翻譯效率,從前不敢接的急稿,現在感覺游刃有余,的確不需要那么多人了。”但另一邊,也有網友犀利指出,“諸如‘看人下菜’這樣帶有情感特點、內涵意義的中文,AI很難譯出理想結果”,畢竟,翻譯歷來追求的是“信、達、雅”,如此“只可意會”的境界,只有具備高素質的翻譯家才能達到,他們的工作不會被機器取代。
實際上,不僅僅是語言類學科遭遇唱衰,在“基于職業現狀預測專業未來”的思維導向下,一大批高校里的經典專業甚至昔日的王牌專業都紛紛“中槍”。比如,對于管理學、經濟學、市場營銷等經濟管理類專業,有人評論,“財經專業風光不再,AI的沖擊正在精準打擊上述專業出口端。”
還有一家機構發布調研報告稱,數據分析師、市場研究分析師被受訪用戶評為最容易被ChatGPT搶“飯碗”的5個職業之一。那么,香噴噴的大數據專業還值得填報嗎?這一問題也讓不少考生感到困惑。一連串“避坑”下來,不少人猛然發現,專業目錄上可填報的專業很多,但采用排除法之后所剩專業已然寥寥。
“天坑專業”到處都是?專業認知或存偏頗
其實,每年招考季,關于“天坑專業”和“避坑指南”的爭論從未停止。隨著時間前移,網絡流傳的“天坑專業”的版本亦在變化。不難發現,爭論背后,網友關注的核心仍然集中在,這個專業能否穿越周期,畢業后謀個好出路。多位正在參與招生宣傳的大學教授們感慨:“家長對專業的挑剔程度超出預期。然而,很多人忽略了最關鍵一點:手握金剛鉆、何愁瓷器活?”
“首先,家長認知中的穿越行業周期,周期時長究竟是多長?”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營銷系主任才鳳艷教授并不認同有所謂“穿越行業周期的絕對好專業”。她談到,對于任何學科、行業發展,都不可“近視”,將目光短淺地放在眼前。在她看來,誠然,以ChatGPT為代表的AI技術發展將會替代大部分機械性、重復性工作,但AI的價值更多在于提高效率、輔助人類,在很多方面,是無法與人類智能比擬的。以GPT3為例,它在因果關系推斷、復雜情況處理、邏輯能力方面表現不如人類,而這些特質恰好是經濟管理類專業所強調的素養。
以翻譯為例,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吳赟談到,以當下的機器翻譯水平而論,部分公司為了減少成本可能會裁撤外譯中的人手;但在中譯外方面,機器的準確性和水平遠遠低于人。“翻譯機器人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立場、文化背景的了解,遠未達到及格程度,在思想、文化層面,人力不可偏廢。”她認為,AI的迅猛發展也在倒逼大學專業不斷調整升級,成就在人機協同時代能夠超越AI的人才。比如,高校培養的翻譯人才早已并非培養“對戰”機器的單一語言人才,而是在運用技術的基礎上,懂文化、有思想的中國文化傳播人才。
“如今,AI已經可以作畫了,但大家依舊會為了藝術家的畫作買單;預制菜也有市場了,但老饕們依舊迷戀金牌大廚的手藝;醫療機器人已經上崗、開始幫患者做檢查甚至做手術了,但患者還是愿意和人類醫生交流病情,由醫生在分析指標的基礎上開出藥方。”上海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處處長王健從身邊的這些事例談起,提醒正在填報志愿的考生們:專業素養“過硬”,永遠是就業市場中的硬通貨。
人機協同時代,專業前途并無標準答案
多位正在參與大學招生宣傳的學者表示,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在人機協同時代,專業前途孰好孰壞,其實并無標準答案。如果單從“好就業”角度來考量,結果很可能令不少家長大失所望。
根據人社部官網公布的最缺工行業排行榜,2022年最缺的工種前十名中其實并未出現AI等熱門行業;反而,諸如銷售、家政服務員等卻赫然在榜。“這些職業人才缺口巨大,但大概很少有家長樂意接納孩子從大學畢業后從事相關工作。”吳赟進一步分析,當前,仍有一部分家長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專業和職業,須知,專業和職業從來就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僅僅只是某段時間內某些專業的“保鮮值”高一點而已,沒有任何人能給一個專業的未來下定論。“除非是整個行業消失了,不然即使是再‘冷門’的專業,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今年的招生咨詢中,吳赟就遇到了一位小三門加試理化學科的高分生,希望選擇文史哲專業。“在旁人甚至父母看來,以高分報文科,是大分小用,實在浪費。但這名學生卻有自己的堅持,他決定主修文史哲專業,并輔修工科專業,爭取通過雙學位的學習,成為復合型人才。”其實,按照吳赟的看法,這類有主見、有規劃的考生,雖然看上去作出了不同常人的另類選擇,但進入大學后,他們往往比在填報志愿時盲目跟風的考生更易脫穎而出。
(原標題:AI時代來了,很多專業要被淘汰、填報有風險?專家提醒——填報專業志愿別總盯著“高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