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日,在直播平臺,主持人張大大的直播間突然爆火,張大大因此被網友戲稱“內娛客服”,關于直播是否有劇本的問題也登上熱搜榜首,引發網友熱議。據數據顯示,張大大近7日9場直播,累計觀看人次1487.22萬,直播傳播曝光次數破1.5億+,直播平均停留時長高達220秒,盡管并未開始直播帶貨,也已經在直播榜上名列前茅。關于“你如何看待張大大直播”的微博投票,有66%的網友選擇“不管是不是劇本,能帶來快樂就行”。(2月15日 中新文娛)
對此,大多數網友認為“內娛渴活人久矣”。何為“內娛活人”,早在春晚小品《如此包裝》中就有所體現,當趙麗蓉來到一家包裝公司卻拍攝出了說唱版的評戲,她直言不諱地說“把我們這些好玩意兒都給糟蹋了”并憤然離去,這樣率真的行為引起大眾熱議。該小品距今28年,老一輩藝術家帶給我們的思考,歷久彌新。
在當下包裝盛行的年代,人們愈發失去對于事物本質的追求,反倒是更加關注精致美麗的外在。特別是在娛樂圈,一些明星自認“高貴”,在追名逐利的浪潮中,他們虛有其表,在粉絲的追捧中逐漸迷失了自我:鏡頭前的表演,華而不實;鏡頭后的采訪,期期艾艾……其所謂謹言慎行的背后實則是“絕望文盲”的心理在作祟。誠然,知識水平不是評判藝人價值的唯一準則,還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但是,當大眾的視線從明星的業務能力轉移聚焦到他們的日常生活時,不難發現,一些人連最基本的道德規范都無法遵守,還頻頻試圖挑戰法律底線,面對輿論爭議依舊是一副矢口否認、不知悔改的態度。如此“敗絮其中,金玉其外”的劣跡藝人,真的是大眾所期望的榜樣力量嗎?受飯圈文化的影響,少部分粉絲“三觀跟著五官走”,面對律師函甚至是警方通報的“石錘”證據,仍然沉溺于幻想中難以自拔,以至于出現一系列偏激言行,這也促使其偶像抱有“復出”的僥幸心理,反而進一步降低了明星們的犯錯成本。
越來越多的藝人“塌房”,使得越來越多人對明星喪失信心。而“內娛活人”的出現,讓大眾感覺到眼前一亮。在“內娛活人”的熱搜詞條下,出現頻率最多的一句話是,真誠是永遠的必殺技。真誠,在當前的浮躁社會難能可貴,尤其是對于明星藝人。在張大大的直播間,網友連麥鬧出千奇百怪的笑話,無論是問八卦還是學狗叫,張大大拋卻了藝人包袱,回歸到普通人的身份,和網友們一樣好奇一齊尷尬,來不及管理的表情也直觀地向人們展示著他的情緒。在網友看來,有無劇本并不重要,看過了太多精致的表演,真誠的快樂才是人們最需要的解壓方式。
除此之外,那英的采訪視頻、張頌文的評論互動、周迅的素人生活……都被網友們津津樂道,更有“羊胎素”“你是我的神”“你是我惟一的姐”等層出不窮的梗,不僅為人們平淡生活增添了笑料,也引發人們對于飯圈亂象、女演員待遇差的更多關注。可見,大多數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有著基本的判斷力和鑒賞力,會抨擊虛假的明星作秀,也會體諒真實的行業艱辛。因此,對于藝人來說,過度營銷不如堅守自我。明星藝人在呈現好作品的同時,須要與觀眾坦誠相待,悉心聽取大眾的好評或差評,才有可能有資格稱得上德藝雙馨的榜樣。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耄耋之年的藝術工作者始終活躍在演藝一線。以吳彥姝為例,84歲的她憑借電影《媽媽!》獲北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她毫無大家的架子,總是身體力行地完成每一部作品。在她看來,“戲演就好好演戲,沒戲的時候就用心生活,無論是被工作需要、被家人需要,還是如今被導演們和觀眾需要,只是做好自己當下能做的事情。”年事已高,卻心氣不減;成就傍身,而真誠不改。扎根行業的老一輩藝術家們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種“內娛活人”的存在。
2021年5月,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演出行業演藝人員從業自律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了演藝人員應當自覺遵守的從業規范。我們希望有更多名副其實的演藝工作者,無論是臺前明星還是幕后人員,都必須嚴守道德底線,呈現優秀作品,用真誠與觀眾們交心,為普羅大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快樂。
杜慧敏(鄭州大學)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