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實施工作組(以下簡稱工作組)面向社會公示最新一批創新應用:建設銀行申報的“基于‘碳賬本’的個人金融服務”。
“基于‘碳賬本’的個人金融服務”主要服務對象為建設銀行個人客戶,預期規模:按照風險可控原則合理確定用戶范圍和服務規模,預計年服務個人客戶100萬,減少碳排放10噸。
該服務運用聯邦學習、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碳減排計量模型,測算建行用戶低碳生活水平,為形成“碳賬本”提供支撐。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基于“碳賬本”為消費者提供信用卡提額及分期優惠、積分商城權益兌換等個人金融服務,引導消費者積極踐行低碳生活理念,助力實現全民行動的綠色城市建設。
據悉,建行利用大數據技術,在獲得客戶授權的前提下,依托綠色交易所的碳減排計算因子,基于多源碳減排行為數據構建碳減排計量模型,提升銀行對客戶碳減排貢獻度計量的準確度。在獲得客戶授權的前提下,將建行內部數據(如手機銀行生活繳費、TC繳費等)和行外碳減排行為數據(如乘車次數、線上辦理政務業務次數等)進行可信共享,確保各方原始數據不出城,為計量客戶碳減靜貢獻度提供多維度數據支撐。
何為碳賬本?據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碳中和研究中心劉松崧撰文稱,個人的碳賬本是以這些碳足跡為基礎,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手段,綜合采集人們在低碳生活各個場景中的減排行為,形成分布式架構的綠色賬本和一套集納個人綠色生活的多維體系算法,進而建立個人碳減排數字賬本。碳賬本除了可以幫助人們記錄低碳生活中的各種行為,累積自己的減排量之外,也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公益或政策激勵和優惠,對綠色生活方式的推動也有著重要的價值。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