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發布了《2021年3月銀行結構性存款報告》,報告顯示,3月份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收益率均雙雙下降。
今年以來,結構性存款雖然在經歷了1月份的上漲后,銀行結構性存款仍重回跌勢。根據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余額為58824.23億元,環比下降1.57%,同比下降15.92%。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于1月份為攬儲高峰期,當月結構性存款規模略有回升,但是從整體來看,結構性存款總體規模仍在壓縮之中。
《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北京多家銀行發現,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和收益率降幅較大,其中有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1.93%,持續墊底。股份制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收益率雖高于國有銀行,但收益下降空間較大。相比中資行,外資行結構性存款預期收益率較高,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5.63%,但收益率波動較大。
結構性存款規模和收益率均下降
近年來,各類銀行都在壓縮結構性存款規模。從銀行類型來看,2021年大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降幅要大于中小型銀行,尤其是大型銀行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下降較快。
不過,今年1月末結構性存款余額反彈至5.98萬億元,環比增加17.72%。繼1月反彈之后,2月份結構性存款規模重回跌勢。從機構主體來看,今年前兩個月,大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占比略有回升。從投資者類型看,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增長,單位結構性存款規模下降,其中大型銀行、中小型銀行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分別環比增長2.52%、0.78%,大型銀行、中小型銀行單位結構性存款規模分別環比下降1.66%、3.81%。
對此,劉銀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主要由于1月份為攬儲高峰期,當月結構性存款規模略有回升,但是從整體來看,結構性存款總體規模仍在壓縮之中。
在規模壓降的同時,結構性存款收益率也明顯走低。根據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22年3月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平均期限為147天,較上個月縮短13天;平均預期中間收益率為2.99%,環比下降9BP;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59%,環比下降3BP。
從不同類型銀行來看,中資行結構性存款預期收益率均下降,外資行結構性存款預期收益率較高。3月份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期限為89天,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38%,環比下降4BP;股份制銀行平均期限為175天,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59%,環比下降5BP;城商行平均期限為122天,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56%,環比下降3BP;外資銀行平均期限為412天,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5.63%,環比上漲37BP。
對此,劉銀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掛鉤標的來看,外資銀行發行的掛鉤股票、基金的結構性存款比例較高,這類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較高,但到期收益率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專家稱結構性存款規模和收益仍存下降空間
《證券日報》記者從多家銀行提供的結構性存款產品信息來看,不同銀行的結構性存款收益結構存在較大差異。從具體銀行來看,在外資銀行中,3月份匯豐銀行、渣打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分別為6.31%、5.35%;在中資銀行中,廣發銀行、長沙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分別為5.27%、4.24%;其他銀行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均在4%以下。國有銀行中,農業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1.93%,持續墊底,也是唯一一家在2%以下的銀行。
在劉銀平看來,不同銀行的結構性存款收益結構存在較大差異,有的結構性存款預期收益率較低,但是收益穩定性較高,適合保守型投資者購買;有的結構性存款預期收益率較高,但是收益穩定性較差,適合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購買。這就對投資者的理財水平有一定要求,在購買結構性存款之前需要仔細查看產品說明,搞清楚收益規則。
劉銀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初,結構性存款收益率呈現出小幅下降趨勢,未來量價水平仍有一定壓降空間。一方面,監管層仍然在引導銀行下調負債成本,尤其是攬儲成本,銀行首先要壓降的是結構性存款這種高成本存款的規模;另一方面,去年6月存款利率定價方式調整之后,普通定存長期利率水平大幅下調,攬儲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繼續下降空間有限,而結構性存款收益率要明顯高于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未來仍有一定下降空間。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網)
標簽: 結構性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