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年,天津市濱海新區財政局安排近50億元資金落實留抵退稅政策,確保資金精準“滴灌”市場主體。一季度,新區平臺企業增收有力,同比增長61.8%。
近年來,濱海新區財政局主動作為、精準滴灌,促進“1+3+4”主導產業(智能科技產業+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興產業+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汽車、石油石化四大優勢產業)不斷壯大,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受經濟下行壓力、疫情防控等因素影響,以制造業為主體的濱海新區傳統產業持續承壓,新舊動能轉換面臨的政策時滯效應明顯增強,收入增長預期轉弱。濱海新區財政局全力支持重大項目落地,推動財政資金超前發力。堅持勤儉節約辦一切事業,確保地方財政平穩運行,兜牢兜實“三保”底線,保障經濟大盤穩定發展。
濱海新區推動新一輪減稅、緩稅、降費組合式支持政策落地。去年,共投入近40億元資金為企業提供現金流支持,促進消費投資,為市場主體紓困,增強發展預期。同時,通過綜合施策,確保全區收入結構持續優化,著力打造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生物醫藥、新能源、高端裝備、汽車和新能源汽車5條“強鏈”,車聯網、新材料2條“新鏈”,集成電路、綠色石化、航空航天3條“短鏈”。目前,新區“在鏈”企業占全區規上企業數的61.1%,完成工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77.1%。2021年,“在鏈”企業帶來全口徑稅收381.4億元,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例達88.3%。
濱海新區各級財政部門在不影響宏觀經濟發展大局、營商環境和區域財政平穩運行的前提下,聚焦重點、突出主線、依法依規穩步開展各類財經秩序整治工作,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落實政府過緊日子要求,聚焦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不斷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一方面,濱海新區財政局按照國家、天津市及濱海新區的重點產業發展方向,提升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和引導性,充分發揮資源稟賦、產業聚集等優勢。年初至今,新區已申報新增專項債券項目100個、總金額313億元,充分發揮專項債券資金的經濟拉動和托舉作用。另一方面,從債務規模總量控制、償債資金落實到位、債務風險率動態優化三個維度,精心謀劃,努力提升區域經濟總量和質量,加快調整優化債務規模與區域發展階段相適應,牢牢守住債務風險底線,確保財經紀律成為不可逾越的“高壓線”。
新區各級財政部門堅持統籌兼顧與政策適度靠前發力并舉,更加注重配套方案的制定與專項支出的精準可持續,更加注重減稅降費政策落實落細與營商環境的做優做強,更加注重財政政策對財源引育支持、產業轉型升級、資源配置優化的效能提升。
一方面,各級財政部門堅持以“專項資金+配套基金+產業引導+績效管理”的高質量發展方式,用足用精用好各類政策資金,出臺一攬子支持科技制造、人才引進、金融創新、產業發展、區域協調的措施,讓重大項目、新型研發機構在濱城落地。另一方面,深入實施“環境優區戰略”,著力打造流程最優、成本最低、服務最好、辦事最快的營商環境。
經開區統籌區級財政資金、抗疫特別國債等財政資源,從政策扶持、建設支持、能源保障、人才招聘等全方位支持康希諾新冠疫苗等項目研發,推動區域生物醫藥健康產業發展。
保稅區出臺區域高端制造業專項扶持政策,深入推進以空客項目、中航工業民用直升機產業基地、博邁科為代表的航空航天、海洋裝備、高技術制造業發展。
高新區制定高新技術企業引育專項政策,全力支持“獨角獸”“瞪羚”“雛鷹”和領軍(培育)企業高速發展,打造加速聚集創新主體的核心區域。
東疆保稅港區圍繞融資租賃產業布局,以“專家+管家”方式開展招商引資全流程服務。
生態城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實際,推出一系列支持智能科技、主題公園、重點酒店、直播經濟等聚集效應強、社會評價高的好政策、好項目、好服務。
(濱材正)
(文章來源:中國財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