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武漢市政府官網發布《武漢市區域衛生規劃(2021—2025年)》(下文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在長江新區、光谷、車谷等地優先布局國際醫院,創新建設長江新區國際醫學城,支持長江新區以預防和創新發展為重點,推進“醫、教、研、產、養、服”融合發展。
每個區至少建成1家三級綜合醫院
《規劃》提出,原則上每個區至少建成1家三級綜合醫院,每個綜合組團至少建成1家二甲綜合醫院。全市新建公立綜合醫院(院區)11家、遷建2家。
在長江新區、光谷、車谷等地優先布局1—2家國際醫院。爭取將國際醫院項目納入市級重大項目庫,對國際醫院來華行醫的外國醫師集體辦理短期行醫許可。確定4—5家醫院,開展國際化醫院建設。建設1家中醫特色明顯的國際醫療保健機構。在國際化社區配套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探索設立外籍人士服務窗口。鼓勵和支持亞心總醫院等民營醫療機構參與國際化醫院建設,推動醫療機構與國際知名保險機構深度合作。
大力發展健康服務和大健康產業,聚焦醫學高地建設。協調推進“一城一園三區”大健康產業布局,打造第三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創新建設環香港路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醫學城、長江新區國際醫學城等醫療綜合體,加快推進協和醫院質子醫學中心、省人民醫院重離子診療中心建成投用,持續推進光谷生物城、后官湖康養小鎮建設,努力提升醫療健康服務影響力、輻射力、集聚力,打造健康消費新城。
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
《規劃》提出將嚴格控制政府辦公立醫院單體(單個執業點)床位規模,醫療機構開放床位數與核定床位數應當基本保持一致,原則上不得超過核定床位數的110%。到2025年,非新建城區原則上不再增設政府舉辦的綜合性醫院,市辦綜合醫院床位數以1000張左右為宜,原則上不超過1200張;區辦綜合醫院床位數以800張左右為宜,原則上不超過1000張。
專科醫院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根據實際需要合理設置。承擔有醫養融合任務的機構,可適當增加康復、護理床位。市、區政府辦公立綜合醫院床位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原則上不再增加床位。
“國家一直在強調醫療機構不能野蠻擴張,要提高管理水平。”針對該《規劃》,武漢市一家公立三甲醫院的副院長認為,此舉與國家對公立醫院“三個轉變、三個提高”的要求高度契合,即公立醫院發展方式要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運行模式要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資源配置要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注重人才技術要素;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效率和醫務人員積極性。
打造中部中醫高地
新建6家公立專科醫院
為大力發展中醫,我市將做強市辦中醫類醫院,推進市中醫醫院漢陽院區(二期)和藥學基地遷建;推進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盤龍城醫院及中醫藥傳承中心建設。加強區級中醫醫院建設,新建、遷建區級中醫醫院各1家,江夏、蔡甸、新洲、武漢經開區中醫醫院力爭達到三級標準。
到2025年,打造中部中醫高地,建設中醫特色醫院、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創建5—10家國家、省級區域中醫診療中心,設置中醫臨床科室的二級以上公立綜合醫院達到90%以上,實現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中醫服務(國醫堂)全覆蓋。
提升、新建、扶植并舉,建設品牌專科醫院群。大力提升市金銀潭醫院、武漢兒童醫院、市肺科醫院等現有專科醫院診療服務能力,達到全國一流水平。依托同濟醫院、省人民醫院、市精神衛生中心、武漢兒童醫院等,規劃合適區域,新建一批康復、腫瘤、精神、婦幼生殖醫學等高水平專科醫院。扶植協和醫院、市第一醫院、市第三醫院等的質子診療、皮膚病、燒傷等特色重點專科,建設“院中院”專科品牌。全市新建公立專科醫院(院區)6家,遷建公立專科醫院1家。
我市還將新、改、擴建100所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在中小學校推行“校醫制”,中心城區打造“10分鐘急救圈”,新城區打造“12分鐘急救圈”。全市二級以上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配備至少1臺救護車,到2025年,每萬常住人口急救車數量達到0.4輛,其中,負壓型救護車占比不低于40%,智能型救護車占比不低于80%。
(文章來源:長江日報)
標簽: 國際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