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實現新增長?
“健康產業是一個供給永遠滿足不了需求的產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近日,在第15屆西普會——中國健康產業(國際)生態大會上,中康科技總裁吳瀚對目前健康產業增長新引擎進行了探討,認為應該構建以患者價值為中心的二元市場。
吳瀚將患者價值的內涵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可及性強,實現可支付能力、產品和服務資源可獲取、提供更優的治療方案和產品;二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縮短療程、提升療效;三是過程友好,即就醫用藥的便捷有溫度,痛苦程度的降低等。
【資料圖】
在疫情和宏觀經濟雙重影響下,健康行業整體增長放緩,藥品銷售疲軟。中康資訊商用大數據事業部總經理廖洪惠認為這一頹勢與我國人口結構轉變相關,而隨之而來的慢性病服務需求將成為行業新機遇。
在慢性病管理領域,不少互聯網醫療企業早有動作。其中,微醫、叮當健康已推出涵蓋在線問診、健康監測和用藥指導在內的數字慢性病管理服務。吳瀚認為,在未來,誰能關注到患者需求,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將率先突破行業下行實現新增長。
行業增速放緩
健之佳醫藥連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藍波進一步表示不同維度的細分領域均顯露出二元發展的軌跡,包括預防與治療,院內與院外,嚴肅醫療與消費醫療,傳統產品與新型健康產品等。
在會上,中康科技商用大數據事業部總經理廖洪惠也表達相似觀點,強調藥品市場已經形成二元分化格局。“醫藥分離、醫保控費、雙通道、門診統籌等政策頻出,多維度影響醫藥終端市場發展,一些主要矛盾得到長足發展,在終端格局、藥品供給、支付方式、患者需求、創新發展等方面,引領藥品市場逐漸形成二元格局。”
回顧健康產業發展軌跡,吳瀚介紹,2008年至2022年,健康產業走過了從無序到有序的十五年。十五年來,延續上一發展周期人口和經濟等積極因素,疊加醫保擴容影響,使產業前中期處于高速增長狀態。而這一高速發展的態勢在當下有所減緩。“在當前疫情和宏觀經濟雙重影響下,健康產業步入了新軌道,走進新常態,行業增長放緩,預計2022年全行業終端增長在1.7%左右。”
行業弱增長體現在投資情況,據《2022醫療健康行業投資與退出趨勢年中報告》,2022年上半年醫療健康行業投資勢頭略微放緩。中商情報網的數據顯示也有類似的趨勢。根據其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醫療健康的投資總額為2173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620億元。
行業整體增長緩慢,藥品銷售增速也有所減緩。吳瀚介紹,2021年中國全渠道藥品(不含疫苗)市場達1.98萬億元,同比2020年上漲10.3%;其中,全國二級以上公立醫院藥品銷售規模達9883億元,同比2020年增速上漲10.1%;零售渠道市場份額和去年持平,占25%;疫情驅動下,B2C和互聯網醫院市場份額增加到3%。增長態勢到了2022年則有所下滑。據中康CMH數據,2022年1月至8月,中國零售藥店總銷售額為3308億元,同比增長3.7%。
廖洪惠認為藥品銷售疲軟與我國人口結構相關。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人口已呈現負增長,整體深度老齡化,局部超老齡化的人口結構,2021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達14.2%。“深層次來看或是人口結構發展拐點在2022年到來。”廖洪惠指出。
人口結構轉變同時帶來慢性病高發問題。據國家醫療保障局信息,慢性病一旦發病即久病不愈,主要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慢性乙肝等疾病。其中,惡性腫瘤、冠心病、慢性肝炎、關節炎等被納入門診醫保報銷。老年人是慢病的高發人群,國家衛健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超過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疾病患病率和癌癥患病率與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
慢性病健康管理或成增長新引擎?
在人口結構轉變、行業增長乏力時,實現健康產業增長需要新引擎,而慢性病管理市場仍有增長空間。
這在藥品銷售市場也有所體現。相比標內市場增長艱難,標外市場表現出來了可觀的增長潛力,各渠道份額占比逐年增長。其中,慢性病相關藥品銷售表現亮眼。中康CMH預測,2022年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基層醫療(城市+農村)的藥品銷售額占比下降2.7%,進一步萎縮至57%。標外市場實體藥店、電商B2C、院內自費藥房的整體藥品銷售額則達到了8.3%的增長率。
廖洪惠介紹,2017年以來慢病和惡性重癥位列疾病種類前五,相關藥品全渠道年度增長市場規模達到4691億元,占比33%,慢病市場急速擴容。“當務之急,要構建院內院外一體的以慢病及惡性重癥為中心的防控體系。在此背景下,零售藥店在健康生態中的價值日益突顯。”
據市場反饋,患者關注健康服務和質量大于價格敏感。中康科技CMH數據顯示,慢病患者最希望在藥店獲得的幫助中位列前三的分別是藥品的服用指導、對癥的藥品建議、后續的養護建議,占比分別為70%、69.3%和51.5%。
而對市場反映出的消費需求新趨勢,廖洪惠表示:“原本患者對嚴肅醫療、安全性關注、身體健康、療效要求的單邊需要已逐漸更換為了與消費醫療、便利性關注、心理健康、體驗要求并重的高質量提升。這意味著,醫藥企業要在藥品供給、診療服務、終端購藥渠道,甚至宣傳渠道有所創新。”
在我國老齡化、新疾病圖譜變化趨勢下,慢性病管理可為大健康市場提供增長新引擎。對這一變化廖洪惠持積極態度并表示:“在大健康市場,未被滿足的市場空間仍巨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市場、醫美市場、大健康領域、口腔護理、眼科健康、母嬰服務仍是藍海洼地。”吳瀚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認為未來健康行業的主流運營模式將是推動全病程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患者價值。
要釋放未被滿足的市場能量,并非易事。吳瀚認為,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系統工程。“它一定是從患者價值實現開始的,這不僅需要政策鼓勵、技術支撐,還需要標內標外患價值一體化,以構筑患者價值同心圓,來推動產業二元發展。”
吳瀚強調以患者價值為圓心,構建以患者價值為中心的二元市場。標內市場以門診和住院服務為核心,標外市場側重高端醫療、術后康復、慢病管理、檢驗檢測,實現標內標外各服務主體明確分工與有機協同。
目前,部分醫藥企業已經開始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并布局慢性病管理領域。國內最大數字醫療服務平臺微醫推出數字慢病管理服務及健康管理服務,據微醫2021年4月向港交所遞交的招股書,累計慢性病用戶超過14.5萬,該業務貢獻最多營收,2020年營收貢獻占比為61.4%。此外,叮當健康也為慢性病患者提供定期復診服務,阿里健康設立老年健康服務專項并推出長輩版“家用健康器械使用指南”。
在行業整體增速放緩時,已有企業關注到患者需求,誰能進一步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便能率先實現新增長。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 醫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