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黨委委員、秘書長商敬國10日在參加“抗風險·強韌性·高質量——2022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時表示,保險業協會正在積極推動商業健康保險目錄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商保目錄可以成為管控醫療險賠付風險的重要工具,為帶病體健康保險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據商敬國介紹,近年來,商業健康保險的快速發展成為行業一個亮點。有研究顯示,目前健康險覆蓋約7.5億人。其中,疾病險和醫療險分別覆蓋了3.9億和6.6億人。從保障能力來看,2012-2021年間,健康險賠付從298億元上升到4029億元,增長了12.5倍,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從不足1%增長到5%。此外,行業積極開展大病保險承辦、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服務等業務,通過有效的社商合作,為大量人群切實解決了因病致貧問題,實現老有所養。
商敬國表示,近年來商業健康險的保障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政策導向、市場需求等多重因素的促進下,健康險保障范圍從原來的健康體逐漸向帶病體擴展。保險行業也在積極嘗試,面向帶病人群,在產品開發、核保理賠、風險管控等各個環節進行創新。很多重疾產品也對患有三高、肺結節、乳腺結節、乙肝、甲狀腺癌、抑郁癥等疾病的人群開放了核保標準。
(資料圖)
“普惠金融的核心目標是緩解金融排斥問題,為無法通過現有渠道獲得金融服務的特定人群,特別是弱勢人群提供既可得又支付得起的服務。”商敬國說,普惠保險也是如此,簡單來說就是要做到既要“普”也要“惠”,在擴大保險人群覆蓋面的同時,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保障和服務水平。
據商敬國介紹,由于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需要系統協調推進,涉及到方方面面,在社會公眾比較關注的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障領域,諸多優惠政策,特別是稅收優惠政策作用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這也給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的普惠發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約。
例如,在有些領域是“惠”,而不是“普”。以養老保險領域為例,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養老險稅收優惠力度較大,但發展依然滯后,大多數中小微企業并沒有建立企業年金,稅延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覆蓋人群也不到5萬人,稅優健康險的試點也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但是通過試點的探索,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和制度的安排。”商敬國說,比如,新出臺的個人養老金試點方案正在進行中。
商敬國認為,在某些領域是“普”,而“惠”還有待觀察。比如,“惠民保”實現了投保不限年齡、戶籍、職業和健康狀況,很多地方還允許職工醫保參保人員為家庭成員投保,但也聽到了理賠門檻過高的一些批評。如何加強這類保險的可持續性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為此,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也在牽頭,在進行跨行業的合作,完成了商業健康保險目錄的一期理論研究工作,現正在開展二期的實務落地工作,以實現供給真正普惠的健康保險產品,讓更多人享受到高品質的健康保障。”商敬國說。
商敬國透露,下一步,保險行業要圍繞人民群眾在生命、財產等方面迫切需要的風險保障需求,堅持供給側改革,持續強化“三農”、城鎮低收入、老年人、新市民、小微企業、帶病人群等特殊群體的風險保障,更加積極地探索普惠保險發展路徑。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
標簽: 保險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