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實深度融合上,行業目前仍面臨現實瓶頸。”微眾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在“2022產業區塊鏈年度峰會暨FISCO BCOS五周年生態大會”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基于區塊鏈技術打造的元宇宙平臺,能夠將各產業分散的數字化應用從“點”整合成“面”,為更全面的數字化提供了實現基礎。
馬智濤說,公眾對區塊鏈的預期正在回歸理性。區塊鏈在金融機構以及各行業的應用實際上正在量產投入,并且產生了一些有價值的場景。而不論C端是否對區塊鏈有明顯的感知,后者在真正解決商業痛點中的確產生了更大的價值。
(資料圖片)
重點是將創造出何種場景
作為近年來受到關注的新興技術,區塊鏈技術是數字貨幣和聯盟鏈的基礎,并且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區塊鏈是一種分布式的數據庫,可以記錄各種類型的信息,并保證信息的不可篡改性和透明性。其可以用于多種領域,例如金融、醫療、物流和能源等。
2月24日,針對《關于加快推進區塊鏈技術在期貨行業應用的提案》,證監會表示將支持各期貨交易所在開展區塊鏈應用中,融入更多參與方。
近年來證監會大力推進區塊鏈技術在資本市場領域應用,鼓勵各期貨交易所對區塊鏈技術進行深入研究,支持各期貨交易所探索區塊鏈技術在期貨市場的應用場景,提升期貨市場的運行效率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其認為,通過數字化的體驗拉近與客戶間的距離,對于純數字銀行(沒有任何物理網點的銀行)而言尤為重要。對于類似傳統經營模式的銀行而言,其本身已經具有網點,虛擬化的體驗則為“錦上添花”,同時促進降本增效。
馬智濤表示,元宇宙的應用不會過于局限在某一行業,而是在探索過程中,其能夠創造出怎么的場景。“微眾銀行在最初探索元宇宙時,并不以商業化為目的。”其補充,元宇宙技術目前處于發展初期,在探索的過程中,各行業會逐步挖掘到其在商業層面的價值點。
他介紹,一些場景已經進行了較為有意義的元宇宙嘗試,如家裝領域,即創造一個虛擬空間,使人們能夠在模擬自然的家居環境下,挑選出適合的家具。而這也就是,經由虛擬化的體驗呈現出物理世界。在未來一兩年內,或許會看到更多的應用案例。
對監管領域的后續行動是新興技術的主要關切。馬智濤稱,在監管層面,數據資產化的合規是一個重要挑戰。行業需要探索的是,在將數據資產化后,如何在數據的流轉環節中發揮促進作用。
持續看好元宇宙理性發展更易細水長流
“大多數企業對需要怎樣的數據很明晰,但這些數據的可流通性有待探索。”馬智濤說,傳統的做法是打通機構間的數據通路,但隨著法規的愈發嚴密,機構間數據通路更需合法合規。
以數據驗真為例,在釋放實體經濟中的數據要素方面,微眾銀行推出DDTP(Distributed Data Transfer Protocol)分布式數據傳輸協議和微眾區塊鏈技術打造的數據快遞鏈解決方案,旨在讓用戶成為關鍵參與者,由用戶主動發起個人信息數據傳輸并自行上傳,從而實踐個人數據可攜帶權。
如何將個人信息可攜帶權落實到位是一個可供展望的道路。馬智濤說,數據本身能夠通過個人攜帶,由機構A轉至機構B,進而幫助機構B通過運用數據而產生價值,這可被視為一個較為良好的形態與最終狀態。
以金融行業為例,在銀行貸款場景中,用戶可以將自己下載的流水等還款能力證明數據,通過線上渠道提交給銀行。數據快遞鏈可以確保這些數據未經篡改、真實可信。而數據一旦實現流通,機構的數字化轉型與升級目標也更易達成,從而更進一步將數字經濟服務實體經濟。
“公眾對區塊鏈的預期確實有一定落差。”馬智濤對此解釋,銀行對區塊鏈的應用實際上正在量產投入,并且產生了一些有價值的場景,但C端用戶對此或并未有直接的認知。
其補充,區塊鏈發展與很多技術的周期類似,隨著此前的虛火漸退,目前其正回歸至理性發展模式。“理性的發展反而才能實現細水長流的狀態。”他說,不論C端是否對區塊鏈有明顯的感知,后者在真正解決商業痛點中的確產生了更大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它具備可持續性。
馬智濤看好元宇宙, 因數字化應用當前針對的是垂直領域,呈現出散點形態,缺乏將其打通的載體。未來的分布式商業理念(事有分工),理論上看,跨界競爭并非為最優解,如何鏈接不同平臺或不同垂類應用成為關鍵。而元宇宙就是一個能夠連點成面的載體。
他稱,微眾銀行區塊鏈技術版圖中有一個“WeEvent分布式事件驅動架構”,它是一個可信、可靠、高效的跨機構、跨平臺事件通知機制。未來,隨著元宇宙虛擬世界載體的形成,或許能夠通過這類通知機制打通各行各業的不同應用,使用戶體驗更加順滑與無縫銜接。
同時,馬智濤表明,一些有條件的中小企業也能夠受益于開源技術和社區,這也是微眾銀行一直所倡導的。具備前沿技術的企業通過開源的方式釋放與分享自身能力,降低中小型企業的技術門檻,助力其科技能力的搭建。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 微眾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