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消費者保護日來臨之際,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下稱“上海三中院”)近日通報了涉消費者權益民事審判實踐情況。
上海三中院自2017年5月集中管轄部分食品藥品安全民商事案件,截至2022年12月,三中院共審理一、二審消費者權益民事案件164件,其中依法支持消費者維權的案件占比76%。在164件案件中,已審結消費公益訴訟8件,處理方式包括判決、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等。消費私益訴訟共有156件,案由涉及買賣合同糾紛、信息網絡買賣合同糾紛、健康權糾紛等,在處理方式中,調解、撤訴案件占比達40%。
據上海三中院副院長俞秋瑋介紹,上海三中院辦理的涉消費者權益民事案件主要呈現四個特點:
(相關資料圖)
一是消費新業(yè)態(tài)安全問題突出,美容保健類糾紛上升,涉及阿膠、減肥藥、糖抗液、不老丸、抗衰寶、膠原蛋白口服液、進口胎素膠囊等。其中,安全問題爭議類型多樣,包括涉訴產品虛假宣傳、含有害人體健康物質或成分、自禁止進口國家或地區(qū)進口食品、未標注或錯誤標注生產日期、生產廠家、批準文號、進口產品無中文標簽,以及缺少入境檢驗檢疫合格材料等。
二是網購食品消費糾紛占比大,被告主要為電商平臺內經營者。根據通報數據顯示,信息網絡買賣合同糾紛占案件總量的69.5%,居案件類型首位。信息網絡買賣合同糾紛案的被告多數為電子商務平臺內經營者,涉及“天貓”“淘寶”“拼多多”“京東”等知名電商平臺。
三是消費公益訴訟不斷發(fā)展,起訴人均為檢察機關。涉訴標的物包括假冒進口品牌的奶粉、進口自疫區(qū)的清酒、含違禁成分的減肥膠囊、走私牛肉、假冒東阿阿膠、假冒心臟藥等。在這些案件審理中,法院均要求被告賠禮道歉、登報提醒消費者停止食用或服用相關藥品,部分案件還酌情判決支持了相應的賠償金。
四是探索適用懲罰性賠償,預警威懾作用加強。在多起案件中法院依法支持消費者提出的價款三倍、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強懲罰性賠償制度懲罰、遏制和預防嚴重不法行為的功能定位,維護消費安全。在消費公益訴訟中,法院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等七部門制定的《探索建立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制度座談會會議紀要》精神,探索懲罰性賠償的適用。
“作為普通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很容易掉入不良商家設計的‘陷阱’,且面臨著維權成本高、證據固定難等問題。”上海三中院新聞發(fā)言人、申訴審查及審判監(jiān)督庭庭長岳琦畝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因此,消費者一是要做到‘冷靜’購物,特別是對于一些市場上新出現的消費品。二要做好證據保全,不論這些證據在自己看來是否重要。一旦消費后出現不正常的體驗結果,及時和消費者權益組織溝通。消費者盡量不要有‘ 懶得追究 ’的觀念。同時,我們也很鼓勵公益訴訟,這是有效降低維權成本、加大維權力度的方式。”
此外,上海三中院民事審判庭庭長丁曉華通報了5起涉消費者權益保護典型案例,分別是上海首例涉食品安全公益訴訟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案、網店以注銷公司方式逃避責任案、制售假冒品牌奶粉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案、進口食品和食品添加劑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案、網店公告不免除企業(yè)食品安全的法定責任案。
據了解,上海三中院已經連續(xù)兩年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發(fā)布以消費公益訴訟、“代購”進口食品等系列典型案例。此次通報的5起案例在促進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治化、規(guī)范化、長效化,助力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文章來源:國際金融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