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受傷后,傳統理念是一定要去骨科,很少想過來運動醫學中心,其實臨床級的運動醫學中心門檻很高,但是目前國內與國外差距較大,專業機構整體數量較少。國內運動醫學發展前景廣闊,當下可以從‘小’做起,先從運動員和亞健康人群切入,然后延伸至其他群體?!苯眨啥既f華投資集團戰略投資中心總經理王翔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據了解,運動康復是康復醫學中的重要分支,實質是“運動”與“醫療”融合,運動康復本身是多學科交叉專業,通過運動療法、手法治療、物理因子治療等方式促進組織修復,恢復運動功能,預防運動損傷。針對的主要人群包括運動損傷患者、骨骼肌肉系統慢性疼痛患者、骨科術后患者等。
但運動醫學與運動康復有所區別,運動醫學屬于傳統骨科的最新分支,是集骨科學、創傷學、運動康復學和部分運動科學為一體的綜合學科。但其關注點不僅僅在骨頭,而在平常往往被忽略的軟組織,具體包括在關節鏡下對韌帶、關節囊、肌肉等組織的形態進行修復并盡量重建其功能等。
【資料圖】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國內運動醫學相關市場正在快速增長,但是這一增長似乎仍無法滿足需求。
復德運動醫學中心運營負責人李政陽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國內運動醫學供給體量不夠大,主要因為醫院缺少相關科室,骨科醫生聚焦點多在身體結構,對術后功能恢復及輕度軟組織損傷的關注和幫扶不足,而這背后的關鍵問題在于運動醫學人才的缺失?!傲硗饪祻偷淖畲笠饬x是讓人們不僅不生病,而且到老年也能正常運動和享受生活,而非年齡大就意味著生活品質必然下降,運動醫學的發展與人們的健康和生活理念也有很大關聯。”
潛力凸出的百億市場
近年來國內運動醫學相關市場正在快速發展。根據《中國運動康復行業現狀深度研究與發展前景調研報告(2022-2029年)》(下稱《報告》),我國運動康復行業的市場規模由2017年的87.37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90.56億元,CAGR達到21.53%,呈現較快發展態勢。雖然目前我國運動康復市場規模相比于國外歐美發達國家市場規模較小,但近年來增速高于海外市場,表現出我國運動康復行業強大的發展潛力。
從運動醫學市場來看,西南證券研報數據顯示,運動醫學占據全球整個骨科市場的10%以上份額,2018年全球運動醫學市場規模接近60億美元,同比增長8%,高于骨科整體市場增速(5%左右),預計2024年將達到91億美元,是未來骨科市場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之一。
同時國內運動醫學市場方興未艾,隨著中國運動人群的快速增長、老齡化趨勢加重以及居民醫療消費需求的持續提升,國內運動醫學市場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2019年中國運動醫學市場規模預計接近30億,增速超過25%,是骨科市場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預計2023年市場規模將超過50億元。
在快速增長背后,專業運動人群是運動醫學市場增長的重要動力,李政陽表示,很多運動員受傷后不只是身體痛苦,如果受傷時間長達半年,歸來可能就不再是主力隊員,對職業生涯影響很大。
《報告》顯示,我國運動康復行業主要用戶群體分為三類:專業運動人士、運動愛好者和對生活有高品質需求人群,當前市場比例為7:2:1.但目前大眾對運動康復還是普遍缺乏清晰認知,當前市場增幅主要依托于專業運動人士,然而這一類群體數量基本處于恒定狀態,未來隨著運動康復滲透率的不斷提升,大眾市場的運動愛好者占比預計將不斷提升,成為未來我國運動康復行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雖然市場發展較快,但是王翔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國內跟國外運動醫學仍然差距較大,國內運動醫學機構整體數量較少,不少運動員受傷后很難找到合適的康復機構,而且國內專業康復醫師數量有所不足。
上述《報告》也顯示,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運動康復機構基本以民營為主且具有小、散的特點,全國范圍內缺乏系統的連鎖的運動康復機構,同時在機構密度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供給能力提升空間巨大。
但是近年來我國運動康復機構正在逐漸增長,例如2021年10月,北京積水潭醫院建立并完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國內首屈一指的綜合性運動醫學診療中心;2022年6月,中華運動康復醫學培訓工程廣州培訓中心在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成立,致力于培訓臨床醫生開具運動處方的技能等。
另從地區來看,繼華西醫院成立運動醫學中心后,2022年4月,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市一醫院)“運動醫學中心”揭牌,以及成都天府新區首家專注運動康復的醫療機構復德運動醫學中心也在近日正式開放運營。
但是這一增長似乎仍無法滿足需求,北京中醫藥大學岐黃法商研究中心主任、醫藥衛生法學教授鄧勇曾分析稱,我國關于運動醫學的研究起步較晚,少數開設了獨立的運動損傷科室的醫院,病人已經達到飽和狀態。目前單獨開設運動醫學科室的醫院僅有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積水潭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等,其他一些醫院僅在骨科下面設立了運動損傷的亞專業。
另有相關數據顯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研究所目前年門診量達10萬余人次,年手術量7500余例并逐年增長,僅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每年已經超過3500例,居全國首位。運動醫學領域“供不應求”的情況展現出了極為廣闊的投資前景。
瓶頸在于人才培養
在運動醫學相關供給有限背后,人才匱乏或許是行業發展面臨的重要瓶頸。
李政陽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運動醫學產業沒有大規模成長的原因在于缺少教育基礎,運動醫學相關教育比較薄弱,國內醫學院很少有運動醫學專業,而骨科醫生多出身于醫學院,對康復醫學的認知不足,這類教育目前在北體、上體、成體等體育院校占有優勢。
“缺少人才的情況下,雖然部分運動醫學設備并不算昂貴,但難處在于如何理解設備提供的數據,充分發揮其價值,例如受傷后,有設備可以精確到每一角度發力時的力矩,康復師可以根據這些數據發現身體平衡的具體問題,然后調整訓練計劃,其實解決方法不只能靠治療,最終還要靠運動和訓練。”李政陽說。
2022年3月,中國工程院院士韓雅玲也曾表示,傳統的醫學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研究生培養、畢業后的繼續教育內容都缺少運動處方相關內容,而體育院校畢業的學生又沒有醫療資質,難以進入醫療機構。我國建立起一支有體育和醫學雙重背景的高質量、高水平的體醫融合人才隊伍勢在必行。
因此韓雅玲建議,鼓勵醫學院校與體育院校聯合創辦“體醫融合專業”,包括創建雙學位的培養體系。在碩士、博士和博士后培養階段,交叉培養體醫融合的研究創新人才,體育大學可招收醫學院校學生和畢業后的醫生或護士,醫學院校也可從體育院校畢業生中招收研究生。打通醫學院校與體育院校的“任督二脈”,建立體醫融合研究創新團隊,開創體醫融合研究創新平臺。并形成促進體醫融合的政策體系。
那么在當前面臨人才瓶頸的情況下,國內運動醫學該如何發展?
李政陽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德國已有約20萬家康復中心,包括運動醫學、術后康復、產康、兒康、神經康復等細分專業機構,因此具有培養人才的能力只是行業的開始,我國這一產業在初始階段很難大規模鋪開,只能從“小而精”入手。
王翔也分析稱,國內民營運動醫學機構需要一步一步落地,否則很容易被理解類似醫院的概念,逃脫不了醫保,如果支付無法打通,就很難發展?!熬唧w路徑可以是首先針對運動人群,然后針對高凈值亞健康人群,因為高凈值人群的對健康的認知和要求與臨床有所不同,例如會更關注健身和運動時產生的隱形損傷以及健康隱患等,然后拓展至老年人等其他人群的康養。”
李政陽也表示,可以首先針對資金量較為密集的運動群體,部分運動員收入中會有一部分專門用在運動醫學方面,在此基礎上,在人才、客源和技術方面有所進展后,可以拓展兒童的運動醫學。“兒童的痛點之一在于脊柱側彎,根據脊柱側彎的角度有不同的治療方案,但對于沒有達到手術標準的脊柱側彎,家長往往難以找到治療途徑,而控制性康復醫學訓練對此種情況可發揮一定作用,另外兒童的骨齡、身高以及肥胖問題也可以通過運動介入進行改善?!?/p>
“除了兒童人群還有女性產康、女性盆底肌康復治療以及更年期康復等,特別是現在鼓勵生育二孩、三孩的情況下,康復運動醫學可以為產后女性提供多類型服務,此外老年人在康復運動醫學方面也會有較多需求,因為未來老年人的訴求不僅僅是疾病預防治療,而是能夠正常運動和幸福生活,對生活質量的關注度會更高?!?李政陽說。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