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默達
最近,四川甘孜州折多山上,多了一座名為“綠幣廁所”的公益環保衛生間。廁所既不付費也不免費,而是要用空瓶和垃圾兌換綠幣,憑綠幣支付即可享受停車和廁所服務,此舉引發廣泛討論。
俗話說“人有三急”,網友擔心“空瓶不是時時有,廁所不夠人性化”可以理解,但必須要注意到兩個事實。其一是項目方已標明“綠幣廁所”并非公共廁所,是環保組織投資所建并承擔維護工作,不應強求其與公共廁所承擔等同的社會責任。其二是附近不遠處就有公共廁所,項目方已用路牌指示兩座廁所的方向,“故意為難游客”的揣測實屬無稽之談。
從廁所的使用提示中,我們可體會到項目方的良苦用心?!叭毯馁M您3—5分鐘”“使用分三步”,紅字標明重點事項,讓人心中有數;采用較為環保節水的負壓旱廁,證明“綠色”并非停留于紙面;綠幣廁所的規定也考慮到了使用中的特殊情況,“多于5人排隊,直接放下垃圾上廁所,沒有垃圾也可上廁所,事后方便時請撿一件垃圾換綠幣”。努力實現環保倡議與用戶需求之間的平衡,切實提高參與度和滿意度,是此類社會公益項目應長期探索的方向。
近年來,的確有不少新點子“找上”了公共廁所。先有“掃臉出紙”提醒使用者節約用紙,又有“智慧公廁”內置數字化技術,環境友好并提高了使用體驗。小廁所,大民生。如廁是公民的基本需求,廁所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常常成為一座城市的“名片”?;诠矌@一場景推廣環保理念,既有話題感和討論度,也有著較強的現實意義。
無論項目方的出發點如何,景區和公路沿線的垃圾污染的確已成為必須關注的難題。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本就脆弱,治理垃圾污染,正是在保護那抹珍貴的“綠色”。本月初,網曝四川阿壩州臥龍關溝景區內垃圾遍地,游客需繳納“垃圾管理費”;據報道,每年青藏高原上每戶牧民家,平均有3頭畜牧因誤食垃圾死亡。對高原生態環境的保護日益引發重視,如去年提請審議的《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草案)》中擬規定“旅游產生的垃圾應自行帶走或指定地點投放”。在這樣的背景下回看“綠幣廁所”的設立運營,無疑具有了更強的指向性。
環境保護應是每一位公民應盡的義務,正如項目方的回應中所言“免費不免責”?!熬G幣廁所”期待的不僅是成本共擔,更是環保共建,綠色共享。這樣的嘗試值得鼓勵。
(文章來源:南方日報)
標簽: